说白了,每次瞧见新车谍照释出,特别是小米这种自带话题性的角儿,心里头都禁不住泛起嘀咕。一方面,惊叹于科技迭代的飞速,这PHUD环绕显示,听着就跟好莱坞大片里头的玩意儿似的。另一方面,也禁不住盘算,这些花里胡哨的玩意儿,到底是为着挠到用户的痒处,还是纯粹为了卷而卷?
就拿这PHUD来说,官方话术里头说的“沉浸感”、“未来感”,听着挺撩拨人。可掰开了揉碎了想,驾车的时候,眼珠子本来就该盯紧前方路况,这种把五花八门的信息都杵到挡风玻璃上的设计,会不会反倒让人分神,埋下安全隐患呢?
而且,这玩意的成本肯定不菲。归根结底,还不是得消费者出血?与其把银子砸在这种“锦上添花”的玩意儿上,不如把心思放在提升电续航、优化快充这些更接地气的地方。
当然,我不是说科技创新没啥用。只是觉得,创新不能为了博眼球而创新,更不能为了吆喝而创新。真正的创新,应该是解决用户心头之患,提升用户体验。
说起来,小米下场造车这事儿,本身就挺有嚼头的。从手机圈横跳到汽车圈,这步子抻得够大的。很多人都觉得,小米的胜算在于它的互联网基因和用户粘性。可问题是,造车毕竟是个重资产、长周期的行当,光靠营销和吆喝是远远不够的。
譬如说,供应链这块,汽车零部件的供应商体系盘根错节,牵涉到成百上千家企业。小米作为一个新玩家,如何搭起稳固靠谱的供应链,保证产品质量,是个不大不小的坎儿。
再有,汽车的安全性是铁律。但凡出了安全岔子,对牌子的打击是毁灭性的。小米在品控这方面,能否企及传统车企的水准,也得等时间来验货。
平心而论,小米也有它的长板。比方说,它有海量的用户基数,可以搞精准投放和用户回访。而且,小米的品牌感召力很强,能笼络一大拨年轻拥趸。
不过,这些优势能否兑现成实打实的销量,还存在着诸多变数。说到底,汽车不是手机,消费者在掏腰包的时候会更掂量。
说到底,小米造车,某种程度上也映衬了中国汽车产业的演进轨迹。越来越多的互联网公司杀入造车赛道,这无疑会加速汽车行业的洗牌。
不过,洗牌的方向是什么?是更智能化的交互,还是更具辨识度的设计?又或是更绿色环保的理念?这些命题,都需要我们深思熟虑。
毕竟,汽车不仅仅是个代步工具,更是一种生活方式,一种价值取向的具象化。当我们侃侃而谈汽车的时候,不仅仅是在叨叨技术和配置,更是在勾勒我们希冀的未来图景。
末了,回到小米YU7这款车本身。从眼下放出的信息来看,它在设计和用料上都颇费心思。但是,它能否在白热化的市场厮杀中杀出重围,最终还是要看它的产品硬实力和用户口碑。
但愿小米能沉下心来,真正为用户打磨一款好车,而不是仅仅止步于“PPT造车”的阶段。说到底,消费者又不是冤大头,他们最终会用钱包投票。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