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传某品牌又出最新优惠政策。最近朋友圈刷屏,不少朋友开始发消息问我,真的假的?我也是一车行业从业的,自己琢磨了一下,感觉有点事。不说别的,就说这次传出来的优惠。
据说,L6的价格最低能做到19万多,多少?大概20万左右搞定。这动作,一听就觉得是拼价格的。L9也降到30多万,看得出来,他们在拼命用价位战抢市场。其实我心里就有点疑问——他们亏不亏?卖得动利润吗?把车卖得这么便宜,是救市还是赔钱玩?反正我觉得,利润空间可能都被压缩到不能再压了。你说,别人家车企不也是想多卖点,赚点快钱么,怎么都搞得像在价格战。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结合去年行业趋势,发现这波大战其实很有趣——原来车企的供应链成本控制比我想象的还要紧。你还记得去年某品牌因为芯片涨价,交付变慢,利润被蚕食,可这次突然优惠,偏偏是芯片成本反而往下调一些?是不是供应链节奏变快了?或者说,供应链哪里出了点问题,我猜也无非是大厂逼着中间商让利罢了。毕竟,工厂的成本压得死死的,好几线的协商都比我想象中激烈。
顺便说一句,现在不少人都觉得一线下的价格战很激烈。你有没有觉得,很多车主抱怨,买车变成了讨价还价的游戏?前几年还觉得买车像买房那么高端,现在变成肉搏战,拼个最低价。我跟修理工聊过,他说:这几年,订单总量没减少,倒是利润越来越薄了。这不,朋友还开玩笑说:你们那行业价格真是内卷得厉害。其实我倒觉得,价位越低,利润越难保证,要不然怎么会有人说低价卖车,利润都靠配件赚回来了?
说到这里,其实还得提个买车人的心理。很多人现在买车,先看车价,再考虑配置,到最后才考虑品牌。这就导致价格战越来越激烈。比如在某品牌官网上,我看到L6基础版,价格都快要逼到白菜价。可实际上,配置相差一大截——就说中控屏幕、倒车影像,那都是差一档的差价。我亲眼见过,同一款车的价格最低比最高便宜至少4万。这们差距,买个全景天窗就差万把块。
也有人会觉得:这些优惠背后,车企其实压力挺大的。是的,利润越来越薄,盈利空间被压缩到极致,还能保持研发投入吗?我曾经私下问过一位销售:你们还能赚到钱吗?他说:赚点利润都难,主要还是看销量。再结合我看过的行业数据,估算出来的不确定数字——可能40%的利润都在零配件和售后服务里了。售后服务利润高,但前提是你得有回头客,这样才能稳定收入。
这让我想到,理想一辆套娃车成本其实翻了好几番,但消费者买到手的价格,却越调越低,真是低价策略堆出来的奇迹。想想一个中规中矩的家庭车,配个天窗、座椅加热后,价格可能就比最初的标价高了4-5万,但加个智驾包,价格又飙升了。你仔细一对比,同价位的对手配置就差那么一点点,差别在哪里?还不是君子协定——价格战下彼此都在卷。
我还记得,去年某车厂的销售跟我抱怨:你们这行业利润少得可怜,修理工一说订单少,压力都能把人压垮。说得对不对?其实我也有点嫌麻烦,累得要死不说,还得看政策导向。司空见惯的,每个月都要调调价,跑来跑去,像个跑龙套的。似乎这行业,不把价格战搞到极致,都不好意思跟人打招呼。
也有人说:看这些优惠政策,未来车企倒闭还是逆势崛起?免得说我是非议者,我也不敢轻易猜测。毕竟,谁能想到,十年前的冲榜车款,一套配置卖到十几万,现在变成价格战的底线?有个修理工跟我说:你知道吗?车厂必须做大做强,才能活下来。我就疑惑了——是不是他们也怕死在价格战里?但,又真的有办法赚到钱吗?我怀疑,很多车企都在靠广告和套路撑场面。
这一切,可能都在于一个点:谁拼得过价格,谁就挡得住市场?但我不知道,谁又能长久如此。某某车企的高管曾经私下说:我们亏钱也得坚持。我心想,亏死更快。把这个问题扔给你,你觉得,未来这行业的利润,还是要靠卖车变多,还是靠售后挣钱?或者别的什么新玩法?
这波价格行情,除了让人羡慕低价买到车,也让我琢磨——行业的智慧在哪里?是不是还隐藏着许多不为人知的套路?等我下一次翻开厂商推送的优惠策略时,也不知道心情该怎么调。
(这里先按下不表)想问问你,像这样的价格战,其实对消费者是真心实意的好事,还是只不过惠到车厂还得靠售后续命?这大概是个问题吧……
你们觉得,未来我们能看到的优惠,还能再真诚点吗?
本作品由作者原创完成,内容由人工写作,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产生。 AI主要用于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和灵感拓展,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创作。
本声明旨在表达本作品的内容旨在信息交流和观点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 如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及作者信息。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