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安全设计的每一次进步,都如同城市消防通道的完善——平时或许不显眼,紧急时刻却关乎生死存亡。
2025年9月,工业和信息化部一纸征求意见稿引发了汽车行业的广泛关注。《汽车车门把手安全技术要求》强制性国家标准(征求意见稿)明确规定,每个车门均应配置具备机械释放功能的车门外把手和车门内把手,且车门外把手在任何状态下都必须提供不小于60mm×20mm×25mm的手部操作空间。
这一规定犹如一把精准的尺子,衡量着未来汽车门把手的设计方向。曾经因美观、科技感而风靡一时的全隐藏式门把手,如今在安全至上的原则下不得不面临转型。
01 安全底线:新规的具体要求与背后的考量
工信部组织全国汽车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开展的这项标准制修订工作,旨在应对电动隐藏式车门把手新技术带来的新安全需求。该标准目前处于征求意见阶段,截止日期为2025年11月22日。
新规对车门把手的要求可以概括为“双重保障”与“空间明确”两个核心要点。所谓双重保障,是指无论车辆配备何种高科技开门方式,都必须保留最基础的机械释放功能。
这意味着即使车辆断电或发生故障,车内车外人员仍能通过机械装置打开车门。这一要求针对的是现实生活中可能发生的多种紧急情况,包括碰撞后断电、动力电池热事件(如起火)等事故场景。
至于空间明确,则直接针对全隐藏式门把手的核心问题。新规要求车门外把手在任意状态时,相对车身表面应具备明确的手部操作空间,具体尺寸为60mm×20mm×25mm。
这一尺寸的设定并非随意而为,而是基于对人体工程学和救援效率的深入研究。这样的空间足以让成年人在紧急情况下快速找到施力点开启车门,也便于救援人员实施救助。
02 设计转型:全隐藏式门把手的未来走向
新规的出台,意味着汽车门把手设计将从“形式追随美学”转向“形式追随安全”的理念。
全隐藏式门把手曾因其简洁流畅的造型而成为新能源汽车的标志性设计之一。这种设计降低了风阻,提升了车辆科技感,甚至成为了品牌辨识度的象征。然而,它在实际应用中也暴露出诸多问题:强度不足、控制逻辑存在潜在安全风险、识别操作困难、断电失效、夹手等,潜在逃生和救援风险。
新规并非完全禁止隐藏式设计,而是要求即使门把手采用隐藏式结构,也必须满足操作空间和机械释放的双重要求。这实际上意味着完全平整、无任何操作空间的全隐藏式门把手设计将不再符合国家标准。
这一转变类似于建筑行业对安全出口的规定——再精美的装修设计,也必须保证紧急出口明显可见、易于开启。汽车门把手作为车辆使用的“第一触点”,其安全性理应优先于美学考量。
03 行业响应:车企已开始调整设计
面对即将实施的新标准,汽车企业已经开始行动。甚至在新规正式发布前,一些车企已经预判到这一趋势,并开始调整设计方案。
例如,近期发布的“尚界H5”车型就采用了传统的物理门把手设计,这一选择在社交媒体上获得了大量好评。这表明消费者对汽车安全性的重视程度正在提高,务实的设计理念正在回归。
就连曾经引领隐藏式门把手潮流的特斯拉,也在重新思考其设计策略。特斯拉设计总监公开表示,公司正在重新设计其车门把手系统,新设计将让乘客在紧急情况下能更直观地操作车门。这一表态被视为对新车门把手安全要求的积极回应。
国内新能源汽车品牌作为隐藏式门把手的主要采用者,也将面临设计调整。不过,这种调整并非简单的“倒退”到传统设计,而是在安全底线之上进行创新,寻找安全与美观的新平衡点。
04 安全提升:新规带来的积极影响
车门把手新规的最重要意义在于筑牢汽车安全底线,尤其是在事故救援和紧急逃生场景下。
根据新规要求,在发生“不可逆约束装置展开”(如气囊引爆)或“动力电池热事件”等事故后,即使车辆锁止,非碰撞侧车门也应能在不借助工具的情况下,通过车门外把手开启。这一要求直接针对事故救援的实效性,为生命通道提供了保障。
对车内人员而言,新规同样明确了车门内把手的要求。每个车门都必须配置易于识别的机械释放功能内把手,且其安装位置有具体规定:应位于无车内构件遮挡的位置,确保乘员直观可见;安装在车门上或距车门边缘不大于300mm的位置;布置在每个车门邻近的外侧座椅R点前方特定区域内。
这些细致入微的规定,体现了标准制定者对各类危险场景的前瞻性考量。起草组调研了20家企业、63款车型的车门把手型式,针对行业内现存的各类门把手进行了梳理,讨论了各类车门把手型式对应的危险场景,并进行了试验验证。这种基于实际调研和实验的标准化工作,确保了规定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05 消费者视角:安全与便利的再平衡
对消费者而言,车门把手新规的实施将带来更为安心的用车体验。曾经在冬天可能结冰、在事故后可能无法开启的隐藏式门把手,将逐步让位于更安全、更可靠的设计。
汽车不同于普通消费品,其安全性关乎驾乘人员乃至道路交通安全参与者的生命财产安全。门把手作为车辆使用中最常接触的部件之一,其可靠性直接影响到紧急情况下的逃生和救援效率。
新规要求车辆产品使用说明书应包含车门把手的详细使用说明,包括位置、操作说明及特殊情况下的使用方法。这一要求有助于消除用户与新技术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提升安全意识。
消费者在选购汽车时,除了关注续航里程、智能配置等传统指标外,也应开始重视车辆的安全设计细节,包括门把手等基础部件在紧急情况下的可靠性。这种消费意识的转变,将进一步推动汽车行业向更安全的方向发展。
汽车设计始终是安全与美观、传统与创新的平衡艺术。工信部车门把手新规的提出,标志着我国汽车标准制定正在从跟随转向引领,从基础安全向全面安全迈进。
隐藏在车门把手这一微小部件背后的,是汽车产业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当一辆车在紧急情况下能够成为生命的庇护所而非陷阱时,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智能与现代化。
未来,我们或许会看到更多在安全底线之上创新的门把手设计,它们既满足严苛的安全标准,又不失美观与科技感。这种平衡之道,正是中国汽车产业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