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军的小米SU7发布会刚结束那会儿,一个场景特别有意思。 大家还在消化那21.59万起的定价,台下的长城汽车董事长魏建军急匆匆上去,一把“捞”起雷军就走。 网友调侃说“像班主任抓走考了第一还想显摆的学生”。 这画面感,简直了! 为啥车企大佬这么急? 因为雷军这车一出来,不光价格搅局,背后的策略更是搅动了整个行业的算盘。 大家热议之余,不少普通消费者拍大腿直呼:雷总,SU7香是香,但咱打工人更想等个10万块的小米国民车啊,你啥时候出?
别急,这10万块的小米车,说实在的,短期内你真买不着! 为啥? 雷军脑袋里那根弦,可是绷得比谁都紧。 这事儿,其实跟咱们普通消费者买手机时的心理,微妙地相似。 你想想看,要是小米汽车一上来就整出个十万八万的小车,开起来也就那样,外观设计普普通通。 然后,过了没两年,它冷不丁推出一款百万豪车,结果一看外观,跟之前那十万的小车一个模子刻出来的。 你猜网友会咋说? “嚯,割韭菜啊这是! ”、“这不是收智商税嘛! ”、“换壳涨价卖百万? 真当我们傻? ”,各种口水能把小米淹了。 这场景,想想都替小米捏把汗。
可你看看现在小米汽车的路子。 开局王炸,SU7直接对标保时捷、特斯拉,把价格干到百万标杆该有的性能,只卖二三十万! 甭管是不是所有人都买得起,至少这车一出来,“高级感”、“科技感”、“百万级设计”的标签,那是啪啪地贴脑门上了。
等它高端形象站稳了脚跟,口碑立住了,品牌调性拔高了,那时候再回过头,推出一个十万元级别的车。 关键是,把这SU7那套酷炫的设计语言直接下放过去,你猜大家会怎么想? “哇! 十万块开上‘小SU7’? 这设计跟百万豪车同款啊! ”、“花十万享受百万造型? 太值了吧! ”、“良心小米! ”、“这波赚大发了! ”。 你看,完全反过来了,用户心理上会产生一种“占了便宜”的感觉,兴奋点完全被点燃。 高打低,就像从山上一路往下冲,省力又有势能。 低往高打? 那就是吭哧吭哧爬陡坡,难如登天。 这招,小米在手机圈里早就玩转了。 当年也是靠1999的旗舰配置打天下,把“性价比”刻烟吸肺了,才一步步有了后来的高端产品。 比亚迪在汽车圈更是活教材,从当初几万块的F3往上冲到百万级仰望,那过程,真是脱了层皮。
所以啊,小米汽车这回学精了,坚决不重蹈低端开局的覆辙。 要冲全球前五? 雷总的目标可是明确得很! 既然目标在那摆着,那十万级的神车,他未来肯定是要造的,也必须造! 为啥? 因为那块市场是绝对的销量基石,跑量就靠它了。 别的不说,中国多少家庭第一台车就盯着这预算? 简直就是刚需中的刚需! 但这块大肉,现在小米还咽不下去,时机未到啊! 最大的拦路虎是啥? 答案就俩字:产能! 现在小米在北京就一家工厂,一期产能满打满算一年也就15万辆。 等着二期建好投产(怎么着也得2025年8月以后了),加起来一年也才30万出头。 现在光是SU7这一款车,订单都爆了,排队的单子据说已经积压超过24万! 提车? 慢慢等吧,有些配置可能得等上53周,快一整年了!
想象一下,如果小米现在真搞出一款十万级的爆款车,价格一出,订单不得像洪水一样涌进来? 用户是谁? 大部分就是精打细算、要养家糊口、急需解决出行问题的普通家庭和年轻人。 刚需中的刚需啊! 买这个级别车的人,有几个能等半年、一年? 大家看车,定下预算范围,恨不得今天看明天就能开走! 小米这交付能力,不得被骂死? “耍猴呢? ”、“买得起车等不起时间! ”。 到时候牌子砸了,口碑坏了,哭都没地儿哭去。 产能跟不上,贸然冲量就是自杀。
再看看十万级市场现在是个什么修罗场? 那可是名副其实的血海! 五菱宏光MINIEV、比亚迪海鸥、海豚这些车,哪一个是好惹的主? 特别是比亚迪,人家在这个区间已经杀红了眼,市场份额占到将近一半,成本控制得炉火纯青。 供应链整合能力、电池自研能力,那是小米这个新玩家短期内望尘莫及的。 成本压力巨大:要把车价压缩到十万以内,三电成本(尤其电池)是大头。 现在电动车行业公认,10万级小车想把电池成本控制在整车成本1/4内(比如2.5万以下),还要保证续航不太难看,还得搭载点基本的智能驾驶辅助(比如城市NOA),同时还得有大家看着满意、跟高端车有家族联系的设计。 这三者兼顾,就是传说中的“不可能三角”,难上加难! 看看竞品为了抠成本,在一些消费者不易察觉的地方(比如智驾系统、车内隔音材料、某些基础结构件的用料等)做了多少取舍。 小米作为一个“后来者”,在供应链议价权上天然弱势,成本账算不过来。 现在入场,大概率要亏钱,而且是大幅亏本硬撑,对现金流消耗太大。
有网友不是编了句打油诗嘛:“小米:初出茅庐当孙子,致敬东来致敬西。 待吾羽翼丰满时,斩杀诸位不留情! ”这话糙理不糙,真应景! 小米现在在汽车圈,就是得老老实实当学生,先把高端产品做好,把口碑立稳,把最核心的产能这个短板填平。 没个三四座工厂都运转起来,年产能不干到50万甚至100万辆级别,雷军是绝对不敢轻易放出那十万级的“大招”的。 否则,那场面就不是“斩杀”别人了,而是被产能不足、口碑崩塌反噬自己。
最近有个段子挺火,一个买了保时捷Taycan的车主,家里又加订了一台小米SU7。 记者问他为啥,他说:“感觉SU7把我的保时捷衬托得更贵了。 ” 这评价,听起来有点凡尔赛,但细细琢磨,恰恰说明了小米第一阶段策略正在见效——它至少成功地在消费者心目中跟高端、跟百万标杆同台竞技了。 这才是雷军现在要的。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