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汽车圈里有件挺有意思的事儿,值得咱们大家好好聊聊。
以前咱们一说起造车,那日本车企绝对是老师傅级别的,什么丰田的精益生产,本田的发动机技术,咱们都得竖起大拇指,还得虚心学习。
可现在,情况好像反过来了。
当欧洲那些老牌汽车强国还在为怎么搞好电动车而纠结的时候,日本的这些老师傅们,已经悄悄地把咱们中国的电动车买回去,开始一板一眼地研究了。
这听起来是好事,说明他们开始正视我们的进步了,但仔细一看他们学习的方式和得出的结论,就让人觉得有点哭笑不得,感觉这学习的劲儿,用得不是地方。
这事儿的高潮,是日本一家很有影响力的财经媒体,叫《日经BP》,联合三菱公司一起,把咱们比亚迪的一款热门车——海豹,给拆了个稀巴烂。
他们肯定是想从里到外,把这辆车的每一个零件都研究透,看看中国车到底凭什么能卖得这么好,是不是藏了什么独门秘籍。
这一拆,还真让他们发现了新大陆,但这个新大陆,和他们想象的完全不一样。
他们发现,比亚迪海豹最厉害的地方,不是某个特别先进的芯片,也不是什么神秘的材料,而是一种叫做“电池车身一体化”的技术,简称CTB。
这是个啥意思呢?
说白了,就是比亚迪把电池包的上盖,直接当成了车厢的地板用。
以前的车,是先造好一个车身框架,再把一个方方正正的电池包整个塞进去,用螺丝固定好。
而比亚迪呢,直接把电池和车身融合成了一个整体。
这么一搞,好处一下子就出来了。
首先,省掉了一层金属盖板和很多连接件,零件数量少了,车子自然就变轻了,跑得也就更远。
其次,电池本身成了一个加强结构,就像给房子多加了几根承重梁,整个车身的强度反而更高了,开车的时候感觉更扎实,万一出事也更安全。
这套玩法,你说它是惊天动地的黑科技吧,其实也谈不上,它更多的是一种设计思路上的大突破,是对整个造车流程的重新思考。
它考验的是一种系统整合的能力,怎么把不同的部分巧妙地结合在一起,达到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同时还能把成本降下来。
这就像我们装修房子,有的人是买来一堆现成的柜子、桌子往里摆,而有的人是请设计师根据房型,把墙体、柜子和床都一体化设计,空间利用率更高,看起来也更整洁。
比亚迪做的,就是后面这种事。
日本的工程师们看完拆解报告,都挺感慨,觉得这个思路确实高明。
可接下来他们的反应,就让人有点摸不着头脑了。
按理说,看到了新方法,应该是赶紧回去调整自己的研发方向,也学着这么干才对。
结果,三菱公司那边看完报告,得出的一个重要结论竟然是:我们要回去压一压我们自己供应商的价格,让他们把零件再便宜5%!
这话听着就有点不对味了。
这不就等于说,你看到邻居通过健身和健康饮食瘦了二十斤,你不去学人家怎么运动、怎么吃饭,反而回家对自己说:“明天我得少吃一碗饭,饿瘦他二十斤!”。
路子完全走偏了。
人家比亚迪是通过结构创新省下的钱,是技术进步带来的红利,你却还想用老一套压榨合作伙伴的办法来追赶,这怎么可能追得上呢?
这就像是考试抄作业,你只抄了最后的答案,中间复杂的解题步骤和公式,你全都没看,这考试能及格吗?
其实,有这种“拧巴”心态的,不止三菱一家。
丰田的前任掌门人丰田章男,在公开场合没少说“我们必须向中国学习”这样的话,态度看起来非常诚恳。
可实际行动呢?
丰田花大力气推出的bZ系列纯电动车,在中国市场卖得那叫一个惨淡,有时候一个月全国就卖个几百辆,跟中国品牌动辄上万的销量比,简直可以忽略不计。
更有意思的是,他们后来也开始采购宁德时代的电池,但有消息说,他们拿到的价格比其他车企都要贵一些。
这就很奇怪了,一边说着要学习,一边又放不下世界第一车企的架子,结果就是在市场上被消费者冷落,在供应链上也没占到便宜。
这种角色的转变,确实让人感慨。
想当年,我们国内的汽车厂,哪个不是把丰田的生产方式当成圣经一样学习。
现在呢,轮到日本的工程师们,围着中国车的焊点和电路布局,一脸困惑地研究。
这种变化,最直接地就反映在了市场上。
根据行业统计,日系车在中国市场的份额,已经从前些年超过20%的辉煌时期,一路下滑,在2023年已经跌破了15%这条重要的分界线。
不光是在中国,就连他们一直以来的“后花园”——东南亚市场,也正在被中国汽车猛烈冲击。
在泰国,比亚迪已经成了销量冠军;在马来西亚、印尼这些国家,满大街也能看到越来越多的五菱、哪吒、奇瑞等中国品牌的汽车。
面对这种局面,日本车企当然也着急。
他们也做出了一些改变的姿态,比如日产开始在中国搞起了租车、共享出行的服务;丰田也史无前例地宣布,将在新车上采用中国公司提供的自动驾驶技术方案。
这些动作,看起来是在顺应潮流,但总让人感觉有点治标不治本。
因为他们最核心的那个东西,那个盘根错节了几十年的供应链体系,还是老样子。
日本车企和他们的供应商之间,形成了一种非常稳固的“金字塔”结构,大家论资排辈,合作关系几十年不变。
在燃油车那个变化没那么快的时代,这套体系是他们品质的保证。
但到了电动车和智能汽车的新时代,这就成了一个巨大的包袱。
新技术层出不穷,今天流行一体化压铸,明天流行智能座舱,这要求车企能非常灵活地和各种新领域的公司合作,快速把新技术用在车上。
而日本那套封闭、固化的老圈子,反应太慢了,很难接纳新的合作伙伴,也跟不上中国这种“小步快跑、快速迭代”的节奏。
所以,三菱拆完车,第一反应不是去想怎么改革自己的体系,而是回头去找老伙计们“要折扣”,这正是这种思维惯性的直接体现。
说到底,他们现在就卡在一个非常尴尬的境地:一方面,他们非常羡慕中国车企在成本控制和技术应用上的灵活性,眼红我们的市场表现;另一方面,他们又舍不得燃油车时代的巨大利润,也不愿意轻易打破那套虽然老旧但很稳定的供应商体系。
这种想学又没学到点子上,想改又下不了狠心的状态,让他们的转型之路走得异常艰难。
光是拆几辆车,分析几个零件,是远远不够的。
如果不从最根本的造车理念、研发流程和供应链管理上进行一场彻底的革命,那现在所有的“学习”,恐怕都只能是给自己的衰落,打上一针效果有限的镇痛剂而已。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