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说起长城汽车,很多人脑子里可能还存着个老印象,就是“费油”,甚至还有个不太好听的外号叫“油老虎”。
这个标签贴了有好些年了,成了一种固定的看法。
但是,最近几年,情况好像发生了挺大的变化。
网上到处都能看到车主晒自己的哈弗H6油耗,有的市区里开,百公里还不到9升,甚至比一些同级别的日系车还低。
更大块头的硬派越野车,像坦克400和坦克500的混动版,油耗数据更是让人有点不敢相信。
这就让很多人犯嘀咕了:这到底是长城的技术真的有了脱胎换骨的进步,把以前的短板给补上了,还是说这里面有什么宣传上的花样,数据看看就好,不能当真?
这事儿咱们得好好捋一捋,看看这背后到底发生了什么。
想弄明白这个问题,咱们得先把时间往前倒一倒,看看以前的长城为什么会给人留下费油的印象。
其实不光是长城,在早些年,很多咱们自己的国产品牌,在最核心的发动机技术上,都得依靠外部供应,其中最出名的就是来自沈阳航天三菱的发动机。
这些发动机有个很大的优点,就是技术成熟、结构简单、非常皮实耐用,不容易出毛病,对于当时刚刚起步的自主品牌来说,这是一个非常稳妥和现实的选择。
但它的缺点也同样明显,那就是技术相对老旧,在燃烧效率、动力输出和燃油经济性方面,跟当时国际上主流的新技术已经有了不小的差距。
这就好比一个干活的壮汉,饭量不小,但力气使出去有相当一部分没用在正经地方,白白浪费了。
所以,那个年代的长城车,车身重,再加上一颗“胃口”比较大的心脏,油耗偏高也就在所难免了。
这顶“油老虎”的帽子,就是这么戴上的,可以说是历史原因造成的。
但是,车企要发展,总不能一直靠着别人的老技术过日子。
长城显然也明白这个道理,所以下定决心要搞自己的核心技术。
这些年,他们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和人力,成立了自家的动力总成公司,也就是现在大家常听到的“蜂巢易创”。
这可不是简单地换个供应商,而是从头到脚,从设计理念到技术路线,都换了一套全新的玩法。
最直接的体现,就是现在长城旗下车型广泛搭载的全新一代发动机。
就拿最主力的那台1.5T发动机来说,它的一个关键性能指标——热效率,已经做到了38%以上。
这个“热效率”听起来很专业,说白了就是衡量发动机省不省油的一把尺子。
你加进去一百块钱的汽油,它能把多少钱的能量,真正转化成驱动车轮前进的动力。
这个比例越高,说明发动机越“会过日子”,浪费掉的能量越少,车子自然就越省油。
38%这个数据,已经稳稳地站在了世界一线发动机的水平线上,跟那些以省油著称的日系、德系品牌相比也毫不逊色。
为了达到这个目标,长城用上了一系列先进技术,比如米勒循环。
你可以把它想象成一种更聪明的发动机“呼吸”方式,通过精准控制进气门的开闭时机,用更少的油气混合物,压榨出更高的效率。
再加上与之匹配的,也是自家研发的全球首款9速湿式双离合变速箱,这对组合能非常默契地配合,让发动机尽可能长时间地保持在最经济、最舒服的工作状态下。
所以说,长城油耗的降低,第一步就是把最核心的“心脏”问题,从根本上给解决了。
光有了一颗强劲又省油的“心脏”还不够,如果车身本身太重,那也是白搭,好比一个长跑运动员,非要背着个大沙袋跑步,再厉害也跑不出好成绩。
长城在这一点上也下了狠功夫,那就是给车身进行“减脂增肌”。
这个改变主要体现在全新的“柠檬”平台上,现在长城大部分新车,比如第三代哈弗H6,都是基于这个平台打造的。
这个平台最大的特点之一就是轻量化。
就拿第三代哈弗H6来说,它的白车身比上一代车型足足轻了100公斤。
100公斤是什么概念?
差不多是两个成年人的体重。
你每次开车,都相当于比开老款车的人少拉了两个人,这油耗自然而然就降下来了。
而且这种减重,并不是偷工减料,把钢板变薄了,恰恰相反,它是通过使用更高比例的高强度钢和热成型钢来实现的。
这些特种钢材,强度是普通钢材的好几倍,用在车身的A柱、B柱、车门防撞梁这些关键位置,既能减轻重量,又能大幅提升车身的刚性和安全性,在发生碰撞时能更好地保护车内人员。
这就像一个专业的健身者,把多余的脂肪减掉,换成了结实的肌肉,身手更敏捷,也更抗打了。
技术说得再好,最终还是要看实际表现。
很多第三方的评测机构和真实车主的反馈,往往比官方的宣传册更有说服力。
之前,国内一家很权威的汽车媒体“懂车帝”,就做过一次非常直接的对比测试。
他们把第三代哈弗H6和这个级别里公认的省油标杆——本田CR-V,放在一起,在路况复杂的城市道路里进行油耗实测。
按照大家以往的印象,这种比赛的结果似乎没什么悬念。
但最终的数据却让很多人大吃一惊:本田CR-V的市区油耗是百公里9.5升,而哈弗H6反过来以百公里8.8升的成绩取得了胜利。
这已经不是简单地追赶上了,而是在最考验车辆燃油经济性的城市工况下,实现了反超。
再加上两款车本身的价格差距,省下来的购车款和后续的油费,对于普通家庭来说是一笔不小的数目。
除了专业测试,大量车主的声音也印证了这一点。
在一些车主论坛和社交媒体上,经常能看到有人晒出自己的油耗记录,一位福建的车主,他的第三代H6开了三万多公里,仪表盘显示的平均油耗只有7.2升,甚至比他邻居那台以省油闻名的丰田RAV4还要低。
这些来自天南海北的真实案例,汇集在一起,就构成了一幅全新的画面:长城汽车,真的不再是当年的“油老虎”了。
如果说燃油车的进步是长城打的一场漂亮的翻身仗,那么在混动技术领域的发力,则更像是一次“降维打击”。
长城推出的“柠檬混动DHT”技术,是一套非常智能高效的混动系统。
它不像一些简单的油电混合,而是通过复杂的结构和聪明的控制逻辑,让发动机和电机各司其职。
在市区里走走停停的时候,它就多用电,既安静又省钱;到了高速上需要稳定行驶,它就让发动机工作在自己最高效的区间,顺便给电池充电;当你需要急加速超车时,它又能让油和电一起上,保证充沛的动力。
这种技术的优势在那些大尺寸的车型上体现得尤为明显。
比如坦克500 Hi4-T,这么一台车重超过两吨半的硬派越野车,在电池电量不足、主要靠发动机驱动的“馈电”状态下,很多车主实测的综合油耗竟然能低到百公里8.3升左右。
这是什么水平呢?
它的老对手,比如丰田普拉多,油耗普遍都在13升以上。
这一对比,技术的差距就非常直观了。
它证明了,硬派越野和燃油经济性,在先进技术的加持下,完全可以兼得。
当然,除了技术本身,驾驶习惯和车辆保养对油耗的影响也确实不小。
就像网上有人测试的,同一台哈弗大狗,开车温柔一点,油耗可能只有7.5升,但如果脚脚地板油,开得非常激进,油耗飙到11升也很正常。
还有一些小细节,比如保持正常的胎压,及时清理后备箱里不需要的杂物,都能对降低油耗起到帮助。
一位河北的车主就分享过,他之前也觉得自己的车费油,后来听了老师傅的建议,把轮胎气压打足,清理了后备箱,油耗立马就降了1.5升。
这说明,先进的技术提供了一个省油的基础,而良好的用车习惯则是把这个优势发挥到最大的关键。
最后,还有一个比油耗更重要,也是长城一直在默默下功夫的地方,那就是安全。
很多人可能都看过网上那张著名的事故照片:一台WEY VV7在高速上被大货车严重追尾,整个后备箱都被挤压得不成样子,但它的驾驶舱部分,包括A柱、B柱都保持了完好,为车内人员提供了宝贵的生存空间。
这张图背后,是长城对车身安全的执着追求。
如今,这种安全理念已经贯彻到了所有新车型上。
比如全系车型标配6个安全气囊,车身关键部位大量使用上面提到的热成型钢,打造出一个坚固的“笼式车身”。
在国内公认最严格的碰撞测试机构——中保研的测试中,长城旗下的多款车型,在最考验车身结构强度的25%偏置碰撞项目中,都拿到了代表最高安全等级的“G”(优秀)评价。
网友们常说“命比油贵”,这句话一点没错。
在关键时刻,能保护你和家人安全的,正是这些看不见摸不着,却实实在在的钢筋铁骨。
这份扎实的安全感,或许才是比省下多少油钱更让人安心的选择。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