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0日,小米集团创始人、董事长兼CEO雷军在社交平台发布重磅消息:小米汽车上市仅15个月,累计交付量已突破30万台!这一成绩不仅刷新了行业纪录,更展现了小米汽车在新能源领域的强劲势头。雷军特别感谢车主们的信任,并表示团队将继续以“十倍投入”的决心打造高品质车型。
从零到30万,小米汽车速度惊人
回顾小米汽车的成长历程,其发展速度堪称“现象级”。2024年4月,小米首款量产车SU7正式开启交付,仅用7个半月便达成10万台交付目标;到2025年3月,交付量突破20万台;如今仅隔4个月,再创30万台里程碑。这一成绩远超许多造车新势力,甚至比部分传统车企的电动化转型更为迅猛。
数据显示,2025年以来,小米汽车单月交付量稳定在2.5万台以上,3月峰值接近3万台。雷军此前将全年交付目标从30万台上调至35万台,而随着第二款车型YU7的加入,这一目标有望提前实现。
YU7爆单背后:产能爬坡进行时
6月26日,小米首款SUV车型YU7正式上市,起售价25.35万元,瞬间引爆市场。据官方战报,新车开售3分钟大定突破20万台,18小时锁单量超24万台,再次印证了小米汽车的品牌号召力。
然而,火爆订单也带来“甜蜜的烦恼”。此前小米汽车App显示,YU7 Max版本需等待40-43周,标准版甚至长达60周,让部分消费者犹豫。对此,小米迅速调整产能策略:北京工厂二期计划7月投产,年产能将提升至30万台;生产线启动“三班倒”模式,全力缩短交付周期。新消息称,YU7各版本排产已提速,Max版交付时间多可提前5周。
雷军的造车逻辑:用户信任是核心
在近期直播中,雷军坦言对YU7的订单量“感到震惊”,但强调“用户的支持是大动力”。从SU7到YU7,小米汽车始终坚持高性价比策略,同时通过智能生态联动(如与手机、家居的无缝互联)打造差异化体验。
业内人士分析,小米汽车的成功离不开三点:一是雷军个人IP的号召力;二是小米生态的协同效应;三是精准定位年轻科技用户群体。随着产能释放和新车布局,小米或将在2025年跻身新能源车企第一梯队。
结语
15个月30万台,小米汽车用实力证明“后来者亦可居上”。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雷军提出的“十倍投入”不仅是产能的加码,更是对技术、服务的长线承诺。未来,随着更多车型落地,小米汽车的“破局之路”值得期待。
(本文数据来源于公开报道,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