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烂尾车应该何去何从?

近年来,随着威马、高合、哪吒等一批新能源车企相继陷入破产重整的困境,“烂尾车”逐渐进入公众视野。据不完全统计,全国此类车主规模可能已达百万名,他们手中的车辆虽能行驶,却因企业倒闭而面临质保失效、配件断供、维修无门的尴尬境地。

车企的轰然倒塌,意味着曾经的“终身质保”承诺化为泡影,服务体系也随之崩解。车主们发现,4S店陆续关闭,专用的加密配件供应链断裂,专业诊断设备也无法使用。一些车主的遭遇更为棘手,车机互联服务因服务器关闭而瘫痪,远程控制等功能一夜之间全部失效,智能汽车瞬间失去了它的“灵魂”。更令人担忧的是,部分车辆的保险也成了问题,保险公司或因维修成本不可控而拒保或大幅提高保费。

面对困境,车主们纷纷展开自救。他们在社交平台上组建互助群,分享维修教程,交流如何在二手平台寻找拆车件的信息。有些动手能力强的车主甚至开始自学维修,通过网上购买配件再找修理厂代工的方式,尽可能降低保养成本。与此同时,一个特殊的“烂尾车”市场也逐渐形成。一些有库存车的经销商或二手车商,以极低的价格处理这些车辆,吸引了不少追求性价比的消费者。

“烂尾车”现象是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在激烈转型和洗牌过程中的阵痛。一方面,它暴露了新势力车企商业模式的脆弱性;另一方面,也凸显了在行业快速发展下,配套的退出保障机制尚不完善。长远来看,除了车主的自发努力,更需要从政策和行业层面推动建立完善的退出机制和售后兜底政策,让车主的信任不再为企业的生死博弈买单。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