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场就拧巴,一边是“负债王”冲在前面,一边是“轻装派”悄悄收缩,2025年上半年这张车圈借款表,像摆在台面上的体检报告,有人血压飙了,有人心率稳得吓人。
把时间拨回到2025年6月30日这天,账本翻开,吉利控股的银行借款写着四个数字位,1018亿,短期380亿、长期638亿,比例落在总负债5216亿的约五分之一,像大厂的标准化压力。
上汽这头紧挨着,641亿的银行借款构成更像滚动资金池,短期456.4亿、长期185亿,配套的“吸收存款及同业存放”约413亿像备用氧气瓶,营收大盘第二的位置要求它随时冲刺。
北汽在旁边,630亿银行借款,把总负债2724亿撑住一个侧面,短期205亿、长期425亿,后面跟着应付债券114亿、票据与应付合计895亿,像一辆重卡,惯性很稳,掉头不快。
东风集团股份记录到542亿,短期328亿、长期214亿,负债总额1638亿,占比三分之一,另有应付账款272亿,像把现金流按季节节律绑定,收紧也能跑,放松就要小心车速。
镜头切到广汽,237亿银行借款挂在账上,短期164亿、长期73亿,负债949亿,借款占四分之一,旁边还有67亿“吸收存款及同业存放”,像腰包里塞着零钞。
这时比亚迪的数字反而不炸裂,216亿银行借款,短期161亿、长期55亿,总负债6016亿里占比仅3.59%,应付票据与账款2366.86亿、其他应付款1566亿,这家强在“自我造血”,不是靠输液。
奇瑞和比亚迪的银行借款同在216亿,看起来撞车,细看节奏不同,奇瑞短期165亿、长期51亿,负债总额1847亿,占比11.7%,应付账款1024亿,数据截至3月底,像一张略早的化验单。
长城的页面翻到106亿,短期74亿、长期32亿,负债1376亿,占比7.7%,应付债券38亿,票据与应付合计733亿,别看它温和,这种结构往往讲究“项目驱动”,有活就拉满,没有就慢跑。
赛力斯的数字更轻,48亿银行借款,短期5亿、长期43亿,负债859亿,占比5.58%,票据与应付合计627亿,新能源合作的拉扯感在账上有影子,短期小,长期重,像是押赛道。
理想汽车挂着82亿,短期64亿、长期18亿,负债总额876亿,占比9.36%,更像柔性调度的结果,保持可进可退,留余地应对车型节奏与产能爬坡。
镜头最后给到长安,只有0.51亿银行借款,短期0.51亿、长期清零,负债总额1021亿中这点像一粒尘,旁边的应付债券10亿、票据与应付545亿、其他应付款82亿,轻装上阵的样子有点“反常识”。
我在6月30日那天做了个小实验,拨给一位银行同学问感受,他说一句话让我记住了,“不是谁敢借,是谁有把握还”,我追问那谁最稳,他停了两秒,回我,“看经营现金流,别只看表面”。
同一天的傍晚,我对着这堆数字自言自语,短期借款像呼吸频率,长期借款像肺活量,票据与应付像骨架,三者的比例,决定一家公司是在跑百米,还是拉马拉松。
换个角度看吉利控股,1018亿并不等于危险,关键在负债总额与经营盘子的匹配,19.5%的借款占比告诉你,这是一种“杠杆内化”,它需要现金流带节奏,而不是靠故事。
另有一个点落在上汽,短期资金动得快,456.4亿像在四处铺网点,这种打法在销量爬坡期挺实用,配合413亿的类存款项,形成内循环,问题在于外部需求一顿挫,它的反应要更敏捷。
北汽的长期借款偏重,425亿说明它在按规划做长坡厚雪的事,车企在转型上很少一脚刹车就调头,财务就像方向盘的虚位,留着,别太紧。
东风的三分之一借款占比显眼,我找了几份行业报告核对一圈,发现它更像“稳住基本盘”的配置,短期328亿对供应链的维持显得必要,仓储、物流、零部件结算,得有节拍器。
把镜头拉回比亚迪,216亿的借款规模与它的体量并不对等,这恰恰透露一个细节,它把压力转移到应付体系里,票据与应付2366.86亿的肌肉很粗,这不是偷懒,是供应链信用的放大器。
有人问,奇瑞和比亚迪借款同为216亿,谁更紧,我的回答是,看占比和现金转换周期,奇瑞的11.7%与比亚迪的3.59%放一起,意义就变了,前者在用杠杆稳踏板,后者在用规模压成本。
长城的106亿给人的直觉是克制,我翻了它的票据与应付合计733亿,这个挂钩研发节奏和车型投放,越到细分赛道,现金流的波动越像心电图,平了不妙,太跳也累。
赛力斯的长期占比高到肉眼可见,43亿长期对5亿短期,说明它在看三年五年的布局,合作模式下,权益、产能、订单,这些字我在会议纪要里反复见到,不新鲜,但有效。
理想那82亿放在新势力里,很“理想型”,短期为主,说明它在对交付节奏做动态防守,产线的节拍、补能网络的密度、用户交付体验,最后都回到一件事,现金回笼要快。
再看长安的0.51亿,这个数字像一个“故意留白”,几乎没有银行输血,意味着它要么内源现金强,要么对扩张很克制,我给财务朋友发去语音,他回我四个字,“费用控得死”。
你可能会问,那些“吸收存款及同业存放”算啥,上汽、广汽各自挂着几百亿和几十亿,这其实是金融子公司的口袋,产业金融回流到产业端,降低资金成本,前提是管理半径得跟得上。
我在6月的最后一周去了一趟供应商园区,午后热得人冒汗,有老板笑说票据太多像在集邮,听着夸张,其实是账期管理在延伸,大家互相懂,系统就还能转起来。
从6月30日数据往前推一个季度,奇瑞的统计停在3月底,这个“脏点”很真实,财报周期不完全对齐,横比要小心,纵比才有味道,季度内的生产波峰,会把短期借款的脉冲放大。
在这张表外,我留意“应付债券”的位置,北汽114亿、上汽50亿、长安10亿,债券是另一条管道,成本、期限、约束都不一样,适合做结构化补位,不适合当日常口粮。
接下来谈一个常被忽略的细节,票据与应付的体量越大,供应链金融越活跃,资金成本压下去,尾端的中小供应商承压就会上来,这个平衡不是一句“良性循环”能糊过去。
我把这些数字放进一张手写表里,旁边写着一句话,“短期借款决定今天,长期借款决定明天,应付决定伙伴关系”,看着有点鸡汤味,可在工厂门口看过一次夜班交接,就懂了。
有人插话,那谁赢了,我说没有人“赢”,只有谁更匹配自己的节奏,吉利的规模杠杆、上汽的资金滚动、比亚迪的内生现金、长安的极致克制,各自都在解同一道题。
换个画面,我们把时间停在2025年6月30日夜里十二点,数字不会说谎但也不全说真话,它不会告诉你7月的促销政策,也不会预告9月的新品节点,它只把桌面铺平。
对话片段里,我问,“0.51亿会不会太少”,对方回,“少不怕,怕的是该用时不敢用”,我追问,“那什么时候敢”,他说,“当你的转化率比利息更硬的时候”。
另有一个点是区域市场的波动,南方雨季、北方促销、出口节奏,这些琐碎的季节性,最后在账上变成短贷的起伏,财务不是抽象算式,是一地鸡毛的收拾术。
把矛盾再拉紧一点,大杠杆需要效率,小杠杆需要耐性,效率拖慢了,利息会来敲门,耐性过头了,增长会自己跑掉,这就是2025年车企的常态化博弈。
我在边上做旁白,不给任何一家贴标签,也不把风险扩大化,所有的数字只是能力与选择的投影,你能看到野心,也能看到边界,这种张力,构成行业的呼吸声。
说回标题里的三家,上汽641亿像老练的司机稳住方向,北汽630亿像重货上坡有条不紊,吉利控股1018亿则像长途奔袭的列车,每节车厢都要对齐轴距,任何晃动都要提前加固。
再压一层逻辑,银行借款并不是洪水猛兽,也不是荣誉勋章,它只是工具,关键在约束条件,利率、期限、抵押、附带性条款,这些复杂的脚注,常常决定了“能否睡个好觉”。
把视线暂时从大厂挪开,比亚迪216亿的“轻借款重应付”,长安0.51亿的“近乎零杠杆”,是两种体系的自信,这种自信来自运营效率,也来自对供应链粘性与品牌心智的把握。
我喜欢把财务结构类比成底盘调校,柔一点过弯舒服,硬一点高速稳,2025年上半年,每家车企在自己的赛道上调阻尼,噪音有点大,但车都还在路上。
你如果非要一个判断,我给一个朴素的,短期借款高的公司,更依赖销量节奏的平顺,长期借款重的公司,更看重研发与产能的兑现,借得少的公司,更担心机会窗口的转瞬即逝。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