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企的降本狂欢,为何成了车主撞得起修不起的噩梦?

讲真,这帮车企是真的疯了!

前阵子看新闻,说东风在武汉搞了个大家伙,一台跟三层小楼一样高的“钢铁蛤蟆”,1.6万吨的大压铸机。干啥用的?据说能把新能源车底盘上那堆零零散散的179块“骨头渣子”,一巴掌直接拍成3个大整件。这已经不是造车了,这是在炼丹。现在整个车圈,从特斯拉、小米这种不讲武德的新势力,到比亚迪、东风这种假装体面的老同志,都在搞这个。这帮人就像一群突然顿悟的修仙者,发现以前辛辛苦苦练气都是狗屁,直接上法宝玩“力大砖飞”才是王道。今天咱们就用人话聊聊,这帮人葫芦里卖的什么药,以及这颗药,到底是仙丹还是毒丸。

车企的降本狂欢,为何成了车主撞得起修不起的噩梦?-有驾

首先得搞明白,大压铸这玩意儿,到底是个什么路数?

传统造车,我跟你讲,就是个精细的体力活,跟拼乐高似的。就拿车身后地板来说,七十多个小零件,几百个焊点,一堆机器人围着“咔咔咔”地点,跟一群啄木鸟开会一样,折腾一个多小时才能拼好。大压铸呢?不装了,摊牌了,它走的是玄幻小说的路子。把一锅滚烫的铝合金液体,直接灌进一个模具里,然后用几千上万吨的力“Duang”一下,不到两分钟,一个完整的后地板就出来了。

这不叫造车,这叫“创世纪”。相当于你以前吭哧吭哧拿砖头盖房子,现在直接请来一个巨人,一屁股坐下去,一个房子就成型了。

听着简单,其实这里面的道道,比道诡异仙还诡异。铝合金的温度,正负5度就得报废;那个压力,差一点点出来的就是一坨昂贵的废铝。所以现在车企的攀比,已经不是比谁的车好看,而是比谁家的“巨人屁股”大。特斯拉6000吨,入门级;小米搞了9100吨,算是开了光;东风这个1.6万吨,差不多是金丹期了;还有个更颠的,在憋2万吨的大招,据说能直接坐出一个完整的车底盘。这哪是造车,这是在搞“凡人修仙传之工业篇”,大家都在比谁的法宝吨位高,谁的炉子火力旺,谁能先把对手的道场给炸了。

车企的降本狂欢,为何成了车主撞得起修不起的噩梦?-有驾

我身边有个在车企的朋友,他们厂里调那个模具,光是调参数就调了三个月,他说那段时间,每天上班的心情,就像在拆炸弹,稍微不对劲,出来的零件全是气孔,强度不达标,只能含泪当易拉罐卖了。可见这玩意儿,要么成仙,要么成盒。

搞懂了这个,你就明白这帮车企为什么跟打了鸡血一样往里冲了。

对车企来说,这玩意儿就是“印钞机”。特斯拉的Model Y,就因为用了大压铸,后地板那条生产线,工人从200多个砍到几乎没有,成本直接降了20%。小米更狠,72个零件合成1个,840个焊点直接归零,生产时间砍一半。我朋友说,现在卖一台新能源车,利润比刀片还薄,省下来的这点成本,不是锦上添花,是救命钱。在现在这个掀桌子式的竞争环境里,你省一块钱,就等于往对手的棺材里多钉了一颗钉子。最好的竞争,不是把蛋糕抢过来,是直接把餐厅给爆了,让所有人都没得吃,然后你从废墟里掏出个压缩饼干,你就赢了。

那么对咱们这些韭菜……哦不,是尊贵的车主来说,有啥实打实的好处吗?

有,但这个好处,带钩。

最直观的,车开久了不那么容易“嘎吱嘎吱”了。传统车一堆焊点,跟人体的关节一样,老了就容易松,过个减速带,那声音跟全身散架了似的。一体压铸出来的,没那么多缝,是个铁疙瘩,自然就整。我开过朋友的Model Y,确实,那车身整得跟一块钢板似的,过坑过坎,邦邦硬,一点不松散。

然后是轻。小米SU7后地板轻了17%,车轻了,续航就能多挤点出来,跟减肥成功一个道理,跑起来没那么喘。我作为一个中年人,现在对零百加速已经没感觉了,但续航多三十公里,意味着我能少跑一趟充电站,这比什么都实在。

还有就是硬。小米SU7那个车身扭转刚度,51000牛米,传统油车一般两三万,这等于给车穿上了一件金钟罩铁布衫。发生碰撞的时候,这个铁疙瘩能更好地保护你这个肉身。听起来是不是很美好?一个更安静、更省电、更安全的车,简直是完美的代步工具。

车企的降本狂欢,为何成了车主撞得起修不起的噩梦?-有驾

但是,朋友们,但是来了。这世界上所有的美好,都在暗中标好了价格。

这个价格就是,维修。

传统车身,你倒车不小心撞了棵树,屁股凹了一块,没关系,钣金喷漆,几百块搞定;严重一点,换个后备箱盖,几千块。大压铸的车呢?对不起,您撞坏的是一件“一次性艺术品”。由于它是一整个大件,撞坏了,理论上只能整个换掉。之前那个新闻都看了吧,Model Y追尾,维修费报出来近20万,车价才多少钱?保险公司看了都想连夜跑路。

写到这里我突然觉得,我这个“金钟罩铁布衫”的比喻好像有点蠢,因为金钟罩被打破了还能练,这玩意儿坏了只能回炉重造。

车企的降本狂欢,为何成了车主撞得起修不起的噩梦?-有驾

这就是车企的鸡贼之处。它们通过大压铸降低了制造成本,把车价打下来,让你觉得“哇塞好便宜”,等你买了,开心地开上路,你才发现,你买的不是一辆车,而是一个行走的大额保单。保险公司也不傻,这种车的保费,明晃晃地比同价位的车贵一截,为什么?因为它们真的赔不起。中保研的碰撞测试,“维修经济性”这一项,大压铸的车型得分都低得可怜。翻译过来就是:撞得起,修不起。

车企的降本狂欢,为何成了车主撞得起修不起的噩梦?-有驾
车企的降本狂欢,为何成了车主撞得起修不起的噩梦?-有驾

当然,车企也知道这么搞下去,名声要臭了。所以小米开始搞“三段式防撞设计”,意思是把那个大铁疙瘩分成了几块,小碰小撞只用换最外面那一小截。极氪也搞了类似的设计。这操作就像是,我知道你这个玻璃杯一摔就碎,所以我给你套上了一个厚厚的手机壳。有用吗?有点用。但能解决根本问题吗?不能。你最好还是祈祷别手滑。

所以,现在车圈的竞争,已经卷到材料学上去了。以前大家比谁的钢板厚,现在比谁的“面粉”好。普通铝合金压铸完得热处理,一加热就容易变形。小米就自己搞了个“泰坦合金”,不用热处理也够硬;赛力斯更骚,拉着大学一起搞镁合金,又轻又环保。这就像是武林高手,外功练到极致了,开始拼内力了,谁的内功心法独特,谁就能笑到最后。

车企的降本狂欢,为何成了车主撞得起修不起的噩梦?-有驾

我最近在想,其实买车跟找对象差不多,年轻的时候看脸,中年了就看她做饭好不好吃,能不能搭伙过日子。大压铸就是那个长得贼好看,但脾气火爆,一生气就掀桌子的主儿,你得掂量掂量自己能不能伺候得了。

那咱们普通人到底该怎么看这个事儿?

第一,别迷信“吨位”。车企宣传自己搞了2万吨的压铸机,跟你关系大吗?不大。那是说给投资人听的,是用来在发布会上秀肌肉的。对你来说,6000吨和12000吨带来的体验差异,可能还不如换一套好点的轮胎来得明显。

车企的降本狂欢,为何成了车主撞得起修不起的噩梦?-有驾

第二,买车前,先问修车。一定要问清楚,这个车的大压铸件,能不能分段修?4S店有没有能力修?大概多少钱?别光听销售吹牛逼说这车多安全,你要问他撞了以后我的钱包安不安全。

车企的降本狂欢,为何成了车主撞得起修不起的噩梦?-有驾

第三,说到底,所有的技术,最终都要回归到一个最朴素的场景:中国的马路。我认为,自动驾驶的关键不在特斯拉,在老头乐。同样,大压铸车身强度的终极考验,也不是实验室里的碰撞数据,而是能不能在被一辆逆行的、无牌的、驾驶员超过70岁的老头乐撞完之后,还能用一个比较阳间的价格修好。只要大爷躺得快,责任直接就定给对方了,但你的车还是得自己修。

车企的降本狂欢,为何成了车主撞得起修不起的噩梦?-有驾

车企抢着上大压铸,本质上是一场关于“生存”的闪电战。它们用技术壁垒,用成本优势,疯狂地清洗市场,试图把那些还在用“小米加步枪”的对手全部干掉。这是一个进步,但也是一个充满了血腥味和算计的进步。

对我们来说,能享受到车身更稳、续航更长的好处,这是事实。但也要时刻记住,那个高昂的维修风险,就像一把达摩克利斯之剑,悬在每一个大压铸车主的头上。

技术的终极目的,是让生活更美好。如果一项技术,让造车的人省了钱,却让用车的人操碎了心,那这个技术,就有点变味了。至少,在它变得亲民之前,是这样的。

我们致力于提供真实、有益、向上的新闻内容,如发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告知,我们将妥善解决。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