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在智能化浪潮来袭前夜,作为国家队的东风正在书写智能化时代的“东风叙事”
作者 / P J
编辑 / 小 艾
因一场重大安全事故,此前高歌猛进的驾驶领域智能化发展被撞了下腰,紧随而来的部门监管让“智能驾驶”话题持续降温,安全被提到新高度,迅疾来到舞台中央。
“安全,是豪华的底线”、“安全,是企业第一追求”……安全在风口飘荡,与此前极致的参数和飞扬的文字形成鲜明对比。
这种冲突,在确定智能化大势所趋下,提醒着智能化发展中,行业到底又需要什么样的安全?智能化到底该如何推进?
是的,提出安全,可以是一个口号,确保安全,则是一种能力,更是一种发展观。聚光灯打在刚出牌的东风身上,它的智能化有全局观。
2025年4月23日,2025上海车展开幕,东风汽车以“智绘新东风”为主题,携旗下自主乘用车品牌东风猛士、东风岚图、东风风神、东风奕派、东风纳米、东风风行亮相,共计展出26台整车及9项技术展品,这也是东风汽车全系自主品牌在上海国际车展的首次联合亮相。
重点来了。本次车展,东风汽车正式发布“天元智能”技术品牌,构建了“一核双基双元”智能化技术体系,“一核”就是企业级太极大模型,“双基”就是天元电子电气架构、天元OS,它以大模型为基础构成智能化底座,通过双基构建起强大的神经网络,带来天元智驾和天元座舱两大支柱,勾勒了智能驾驶、智能座舱以及车路云一体化整个链条,构建了全维智能版图。
“‘天元智能’技术品牌,是智绘新东风的冲锋号。‘天元’既是棋盘之中心,也是万物之本源。我们将始终以用户为中心、以需求为本源,在三大领域树立智能时代新标杆:智能驾驶领域,打造安全智驾第一品牌;智能座舱领域,打造最懂用户的‘第三空间’;车路云一体化领域,带头赋能未来城市建设。”东风汽车董事长、党委书记杨青表示。
不固执驾驶领域智能化一隅,而是从大局出发,覆盖全产业链,于是天元智能守护的不仅是产品安全,更是产业安全。在智能化浪潮来袭前夜,作为国家队的东风正在书写智能化时代的“东风叙事”。
1.十年磨一剑
舆论总是最敏锐的,一夜之间,安全成了最火热的词汇,但说与做到存在差距,毕竟在这场比拼中,除了主机厂快速反应能力,更考量技术底蕴,这不是一蹴而就的。
对于安全,没有着急忙慌,更没有随波逐流,东风先从产品讲起它的智慧故事。
舞台上,搭载天元架构的猛士M817强势登场,即将入局竞争充分的商业战场;舞台之外,东风商用车无人集卡正在厦门港、阳逻港等商业运营,一边秀肌肉,一边在特定场景里检验最新技术能力。
如何理解这一切的发生?
对于一家汽车央企而言,它不仅要满足市场竞争的需要,追逐技术高地,还需承担产业安全和技术引领的责任,确保技术安全落地,这样的角色和视角从开始就赋予东风全局和安全的智能化发展观。
东风智能化已有15年探索——那是“十二五”期间,东风汽车敏感捕捉技术裂变将重塑产业,提出汽车“五化”打造技术东风,智能化正是其中一环。
此后,随着智能化与电动化加快发展,汽车产业与互联网深度融合,大数据应用和人工智能蓬勃兴起,智能战略成为东风核心路线之一。
一场从生产制造到产品研发,再到企业管理等全维智能升级在东风展开。
智能制造方面,东风从信息管理、智能设备、数据分析等领域进行布局,让生产制造智慧升级,数据驱动制造业务也成为主流。
智慧生态上,“十四五”以来,东风与战略合作伙伴携手联合,以汽车产业生态作为供给端,以消费互联网生态作为需求端,两端融合共同打造汽车产业互联网生态,推动汽车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引领汽车产业转型升级。
关键的智能产品和技术打造上,2013年东风推出首台无人驾驶原型样车,2016年开发首款无人驾驶样车,2018年成为获颁自动驾驶路测牌照的首批企业之一,2020年带来首款L4级5G自动驾驶汽车;架构方面,东风量子架构搭载中央集中式SOA电子电气架构,覆盖车端、云端、生态端,实现软硬解耦、快速迭代,与客户共建“开发者平台”,支持客户随心定义用车场景,可支持L3+级自动驾驶,构建“车路云网”一体化服务生态,为客户打开开放、安全、进化的智慧汽车生活大门。
一边追逐技术高地,一边让安全落地,于是东风开拓新的领地,在特定领域充分检验——2022年,东风商用车 L4级无人集卡在厦门港率先开启商业化运营,以L4级5G自动驾驶巴士成为参与雄安新区智慧交通建设。
目前,东风无人驾驶车辆商业化运营已在15个省、35个市落地。这展现了技术实力,更充分检验了安全能力,才会有成熟的大规模的商业投入。目前,东风搭载L2级辅助驾驶的产品已经销售了近 200 万辆,自主新能源乘用车L2级渗透率超过 80%。
“自主品牌研发投入强度超过了 8%,行业科技奖项数量在国内整车企业里排第一,专利创新指数连续3年行业第一,新能源智能网联汽车专利超过5000件,科技创新实力行业领先。”东风汽车党委常委、副总经理尤峥透露。
以此,东风才能一往无前。从2021年“东方风起”计划,到2023年实现智能技术全面进阶,再到2024年科技跃迁3.0,率先提出了“具身智能体”,联合华为打造了全新一代天元架构2.0,东风持续深耕,不仅让产品更智能,更是让产业智能化,这背后是全维进阶的发展观、产业安全的大局观,一以贯之。
“东风汽车以十年磨一剑的韧劲、以制胜新赛道的决心、以勇当排头兵的笃定,钻研智能技术、开发智能产品、共创智能生态。”杨青表示。
所以即使智能化突然转弯,也没有影响东风脚步,再看天元智能品牌前将时间向前拨。
2、安全,是全维进化的确定
还记得去年9月吗?
彼时,东风发布了科技跃迁3.0 战略,在汽车行业首次提出“具身智能体”创新概念,致力于基于人工智能技术,全方位重塑人、车、社会新生活。
该战略以“七大科技引擎”为核心,旨在让汽车具备强健的体魄、强劲的心脏、智慧的大脑、灵动的五感和敏捷的神经系统,实现智能汽车与城市能源网、交通网、信息网的三网融合,以及智能驾驶、智慧座舱、智能平台、智慧能源、智能制造的“五智一体”。
始终是全局的安全的发展观,始终是构建全维的智能体系,东风从未改变,让它从容应对当下的安全追问。
这不是驾驶技术安全一隅的缠斗,东风明白,面对智能化竞争,不仅需要算力芯片的大脑,还需要既有强健的体魄(硬件架构),又有敏捷的神经系统(电子电气系统)和聪明的大脑(智能化水平),三者高效协同,才能真正守护安全,同时还要在技术上做到领先,最终才能在全球智能化竞争的赛道上脱颖而出。
天元智能品牌就是在传承中、在坚定中、在全局规划中到来,而“一核双基双元”智能化技术体系就是“具身智能体”具象化。
怎么看?
所谓企业级太极大模型就是技术底座,为全身输送血液和养料。得益于长期积累,企业级太极大模型是基于自主可控的AI 技术体系所打造,以行业大模型为依托,基于万卡算力融合了企业专有数据,运用混合精度训练、知识蒸馏等技术定制化训练而成,具备全域融合、全场景赋能、持续自我进化的三大核心特征。
它可以做到融合大语言、多模态、端到端、世界大模型等自研和开源大模型,还可实现运营、制造、产品和生态全场景协同,更能动态学习和跨场景迁移,支撑技术持续迭代,构建覆盖用户出行与企业运营的全链条AI智能化技术底座。
一句话,企业级太极大模型让汽车从“功能载体”进化为“具身智能体”,而想要高效运行就需要好的整车操作系统,通过全域算力调度、内生安全防护、开放生态协同,让车辆感知更敏捷、决策更精准、进化可持续,这就是神经网络。
双基顺势到来。
其中,天元电子电气架构是高度集成的中央智慧平台,实现动力域、车身域、座舱域、智驾域的深度融合控制,构建覆盖用车全场景服务接口,提供超1000项的原子服务,支持低时延高性能的光纤及千兆以太网通信。
相较于传统架构,天元架构控制器减少20%,整车线束减少15%,通信效率提升了400%。是硬件架构。
天元OS更偏向软件架构,它是东风联合中汽创智推出,代表了东风自研+共创的突破思路。其特性为“安全、高效、开放”,为乘用车、商用车提供底层的软件平台,实现了架构创新、技术领先、生态共建三大核心突破,全面提升智能座舱、智能辅助驾驶、车控等核心功能,打造更领先、更开放的汽车操作系统,构建坚实的共性技术底座。
值得一提的是,这是面向行业开源的国产整车操作系统,便于构建开放、协同、繁荣的产业生态,聚焦技术普惠性、产业协同性、成本可控性三大维度,以开源模式降低技术壁垒(助力合作伙伴单车软件成本年均降低超过15%),以开放协作加速创新闭环(缩短产品迭代周期30%以上),以标准化体系提升产业链效率,为车企、开发者及合作伙伴提供从技术底座到商业落地的全周期价值支撑。
以此,双元到来——天元智驾依托行业最全的产业布局,提供4个级别的方案:天元T100可实现L2级高速NOA、记忆领航辅助驾驶和跨层记忆泊车,将首搭在10万级的纳米06车型;
天元T200实现L2级城区NOA辅助驾驶;天元T500,率先搭载行业最强的智驾SOC,具备L3级有条件自动驾驶能力;
天元T1000则以超过1000Tops的AI算力,端到端与规则系统双重冗余,支持车路云协同、5G实时互联,具备L4、L5级无人驾驶能力。
再看天元智舱,它融合了千亿参数规模,“场景驱动+AI 进化”,全系接入Deepseek 和豆包等人工智能系统,构建了“视觉+语音+生物感知”三位一体的智慧中枢,打造一个智慧更懂你的“第三生活空间”,面对模糊的需求,它也能精准理解,比如一句“我饿了”,便能帮你秒推周边美食,规划出行路线,支撑超1000个自定义场景,满足千人千面的需求。
安全,可以轻易开口,但确保安全,则是责任和能力的展现,是产业发展观的体现,东风的天元智能就是在一脉相承的全维布局确保安全。
而基于安全去追逐新技术高地才有意义。东风认为,未来智能网联汽车的发展不仅是技术的竞争,更是生态的竞争,要建立人-车-社会一体的交通生态才能实现终极安全。
东风还在路上。
End.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