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已量产全球首款固态电池车,续航突破1500公里,充电仅需5分钟,市场订单火爆引领行业变革

中国已量产全球首款固态电池车,续航突破1500公里,充电仅需5分钟,市场订单火爆引领行业变革

你知道吗?就在去年年底,我还在和朋友喝咖啡,他突然说:你看那车标签,不是还在用锂电池么?固态还遥远呢。我当时心里就咯噔一下,心想,这事还真有可能被打破。

中国已量产全球首款固态电池车,续航突破1500公里,充电仅需5分钟,市场订单火爆引领行业变革-有驾

这个行业,从来都带着极其漫长的标签——说白了,日韩在固态电池这块,几乎像是站在风口上,把空气里的芯片吃个遍。丰田还在晒他们的研发样品,喊着2027年量产。反倒是咱们国内的车企,没在吃梦想这碗饭,直接开出车来了。一辆国产的固态电池车,满电续航1538公里,充电只要五分钟,真不是开玩笑。

我其实觉得,很多人都把这事看得很虚,觉得这只是个营销噱头。最近我翻了下去年买的相册,居然还真有几张车主提车的视频。人家司机说:开了几天,续航没掉多少,充电五分钟,能从北京充到天津。估算不一定百分百准,但这个数据放在2023年的中国市场,还属合理范围。

先说说行业偏见:很多人觉得,固态电池的真功夫还在丰田手里。毕竟,丰田从2017年就喊着研发固态电池,结果年年喊不出来量产。国内车企被笑话只是一帮跟风的;技术参数被质疑,续航指标是不是虚标?我也曾经有过这种想法——觉得,真正的固态车还得再等几年。

中国已量产全球首款固态电池车,续航突破1500公里,充电仅需5分钟,市场订单火爆引领行业变革-有驾

但最近的事实让我有些迷惑。而且,我没细想过,为什么很多人看450Wh/kg的能量密度就觉得不靠谱。这个参数比传统锂电池要高出两倍多——用普通家庭用的比喻,这就像你用普通苹果切片做三明治,突然患上了进口牛肉,味道肯定更香,续航自然也更长。无论说得多好,都不能只听参数,要看实测。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发现第三方机构有实测数据:在高速匀速100km/h、全开空调环境下,跑了1420公里才喊停。车主晒的截图也是满电跑高速,续航大不一样,不是放在实验室的虚标。充电也真是比加油还快——支持800V超充,五分钟充满,能跑500公里。这不是说着玩的,车主自己试了很多次。

安全问题,这车也是硬牌。通过碰撞、火烧、针刺三大极限测试后,电池毫发无损。高温火烧十分钟,无明火、无爆炸风险。针刺刺穿,仍然没事,就像你用尖笔戳苹果,不会炸,一点都不夸张。人家甚至说,电池热失控点到280℃,比传统电池的175℃安全了不少。

耐用性也让我吃惊。官方说,循环寿命超4000次,也就是说,照这个数字,正常每天充两次,能用20年。这还不算海外车主在-20℃的北方日常用车中,只是续航衰减了10%。我得承认,这个20年听着挺虚的——但比传统电池的20%以上衰减,差挺多。

中国已量产全球首款固态电池车,续航突破1500公里,充电仅需5分钟,市场订单火爆引领行业变革-有驾

最令人叫绝的,是车主们纷纷提车,发视频。有人现场演示充电速度,有人贴出高速续航截图。4S店门口排起长队,拿到车的都乐开了花。可是你知道吗?很多人都在等丰田的正式版本,毕竟,丰田是老牌子。但现在看,国产车的硬货都能上路了。

而且,市场反应也不差——首月订单已破1.2万。你也许会觉得,这就是水分。有人怀疑:是不是经销商的囤车或订金作怪?但实际上,80%的订单都是老车主换车,甚至不少从特斯拉、丰田转过来的。这说明,人们对真固态、长续航有用心的期待。

我偶然在客户留言区看到有人问:这款车成本大概多少?能不能卖得起?我猜测,百公里制造成本大致在1.2元左右——只算电池的部分。传统锂电池大概1元左右,固态成本最早都在2元以上。现在看来,随着产能提升,成本会逐渐下降。

中国已量产全球首款固态电池车,续航突破1500公里,充电仅需5分钟,市场订单火爆引领行业变革-有驾

你会不会想,什么时候咱们也能享受这样高端的体验?这个答案已经很明了了。比亚迪宁德时代都在建设固态电池线,2025年前会有20多款车型上市,价格在20万到50万之间,普通人也能买。未来三年,我想这也会变成常态。

我也会有点嫌麻烦——从研发到量产,这所有的流程,真不可能一蹴而就。很多竞争对手都在画饼或者推迟。丰田的量产计划,至今还没有实车的公开视频。你说,这背后是不是藏着些什么?或者,对比中国产车的表现,丰田是不是开始心里有点慌?

这让我思考到一个问题:固态电池会不会真成为行业主流?还是说,这只是一场早期的冷啖?反正,目前来说,我心里默默觉得:如果没有意外,这些国产车把行业甩出去几条街,实在是太有趣了。

中国已量产全球首款固态电池车,续航突破1500公里,充电仅需5分钟,市场订单火爆引领行业变革-有驾

可能吧,2027年卖出100万台固态电池车,也未必是梦想。中国人说了算 —— 你怎么看呢?这车的量产和市场表现,能不能就在眼前?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