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很多开过不同车的朋友都会有这么一个共同的疑问:为什么有些车,速度表指针刚指到时速100公里,就感觉车身发飘,风声、胎噪声混在一起吵得人心里发慌,双手得紧紧攥着方向盘,感觉再快一点就要失控了。
而换到另外一些车上,即便是在高速公路上开到120公里,车里依然安安静静,车身稳稳当当,听着音乐聊着天,感觉就像在平地上移动一样轻松,甚至一不留神还会超速。
这中间巨大的体感差异,到底是怎么回事?
难道是我们的感觉欺骗了自己吗?
其实,这背后并不是什么玄学,而是汽车制造中一系列实实在在的工程技术、物理原理和设计理念共同作用的结果,它综合体现了一辆车的“内功”和“外功”。
咱们先从最根本的地方说起,也就是一辆车最基础的素质——行驶的稳定性。
这个稳定性,很大程度上是由车辆的底盘和悬挂系统决定的。
您可以把底盘想象成一辆车的骨架和腿脚,它是不是扎实,直接决定了车子跑起来之后给人的信心。
那些在时速100公里就让人感觉发飘的车,往往在底盘调校上有所欠缺。
它们的悬挂可能偏软,在高速行驶时,路面的轻微起伏都会引起车身比较明显的晃动,就像坐船一样忽忽悠悠。
当一阵横风吹过,或者旁边有大货车经过时,车身会被气流带动得左右摇摆,这种不稳定的动态会立刻通过座椅和方向盘传递给驾驶者,大脑接收到这种“不稳定”的信号后,会本能地产生紧张和恐惧感,从而放大了对速度的感知。
你会觉得“太快了,不安全”,即使实际速度并不算特别高。
相比之下,那些能在120公里时速下依然让人感觉从容淡定的车,它们的底盘功夫必然是下得更足。
工程师们会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对悬挂的几何结构、弹簧的硬度、减震器的阻尼力等进行精密的计算和反复的实地测试。
一个调校优良的底盘,能够在提供足够舒适性的同时,保证高速行驶时的支撑性。
当车辆压过路面接缝或者坑洼时,高效的减震器能迅速吸收冲击,让车身只干脆地上下起伏一次就恢复平稳,而不是来回晃动好几下。
在高速过弯或者变道时,坚韧的悬挂和防倾杆能有效地抑制车身的侧倾,让四个轮子始终牢牢地抓住地面。
这种“贴地感”和“厚重感”会给驾驶者带来极大的安全感和信心,大脑就不会处于警戒状态,自然也就对速度不那么敏感了。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如今我们中国的汽车品牌在这方面进步神速,很多国产新车在底盘质感上已经完全不输给同级别的合资甚至进口品牌,高速的沉稳表现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
说完了车子脚下的功夫,我们再来看看它在行进中需要面对的一个看不见的对手——空气。
当车速越来越快,空气就不再是温柔的微风,而会变成一堵阻碍你前进的墙,这就是空气阻力。
同时,流过车身上下的气流速度不一样,还会产生一股向上的力,试图把车子抬起来,这就是所谓的“升力”。
那些让人感觉快的车,往往在空气动力学设计上比较简单,车身造型可能不够流畅,导致风阻很大。
高速行驶时,你能清晰地听到风被车身撕开时发出的“呼呼”声,也就是风噪。
巨大的风噪本身就是一种速度的提示音,会让人心烦意乱。
同时,如果车底不够平整,升力效应会比较明显,车轮对地面的压力减小,抓地力下降,就会产生“发飘”的感觉,让你不敢再深踩油门。
而那些高速行驶时气定神闲的车型,无一例外都是空气动力学设计的优等生。
设计师会像雕琢艺术品一样,让车身的每一根线条都尽可能地引导气流平顺地滑过,而不是与之对抗。
比如,更倾斜的前风挡玻璃、流畅的车顶弧线、平整化的底盘护板,甚至在车尾设计类似“鸭尾”的扰流板。
这些设计的目的,一方面是降低风阻系数,让车子跑起来更省力、更安静;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为了在高速时产生一定的“下压力”,利用空气的力量反过来把车身往下压,从而增加轮胎的抓地力,让车子开起来更稳。
当风噪被有效抑制,车身又被一股无形的力量牢牢按在地面上时,你自然会觉得安稳,对120公里的时速也就习以为常了。
除了车辆本身的动态表现,我们坐在车里最直接的感受,就是车内的环境,尤其是安静程度。
这在汽车工程里有个专门的术语叫NVH,也就是噪声、振动与声振粗糙度的控制。
这可以说是衡量一辆车高级感最关键的指标之一。
人的大脑有一个非常有趣的机制,就是会把巨大的噪音和高速、危险等概念联系在一起。
如果一辆车隔音做得不好,当速度上来之后,发动机的轰鸣声、轮胎滚过路面的摩擦声、风声以及底盘传递上来的各种杂音会混合在一起,形成一种嘈杂的背景音。
在这种环境里,你和副驾驶说话甚至需要提高嗓门,时间长了就会让人感到疲劳和烦躁,对速度的感知也会变得异常灵敏。
而那些让你觉得“120也不快”的车,一定是在隔音降噪上下了血本。
它们可能会使用双层甚至三层的隔音玻璃来隔绝风噪,在车门、地板、轮拱、防火墙等关键部位填充大量的隔音棉和吸音材料,采用更柔软的悬置来过滤掉发动机和路面的振动。
有些高端车型甚至会配备主动降噪系统,通过车内音响发出与噪音相反的声波来将其抵消。
当你关上车门,就仿佛进入了一个与外界隔绝的私人空间,外界的喧嚣被大幅削弱,只能听到发动机在远处传来的一丝低沉而高级的运转声。
在这样一个宁静的环境里,你的精神是放松的,注意力可以更集中在驾驶本身,而不是被噪音所干扰,对速度的判断也就更多地依赖于视觉和仪表盘,而不是被吵闹的声音所“恐吓”。
最后,车辆的内饰设计、座椅的舒适度以及驾驶者本身的心情,同样在悄悄地影响着你对速度的判断。
试想一下,如果你坐在一辆内饰全是硬塑料、座椅又平又硬、空间还很局促的车里,你的身体本身就是不舒适的,会处在一种潜意识的紧张状态。
在这种状态下,你的感官会变得更加敏感,一点点的速度变化和车身晃动都会被放大。
反之,如果一辆车拥有宽敞的内部空间,视野开阔,座椅的设计充分考虑了人体工程学,柔软又有足够的包裹和支撑,能把你的身体稳稳地“抱”住,手能摸到的地方都是细腻的皮革或软性材质,那么你坐进去的第一感觉就是放松和惬意。
这种舒适、安逸的环境会极大地舒缓驾驶者的紧张情绪,带来更强的安全感。
当你的身心都处于一种放松的状态时,对速度的宽容度自然会大大提高,驾驶也就成了一种享受。
所以说,车速的感知,其实是一场由车辆机械素质、物理特性、环境营造和个人心理共同参与的“综合表演”,那些让你在高速下依然能保持从容的汽车,正是这场表演中技艺高超的全能型选手。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