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万级越野车本就是红海市场,一辆车要想在其中杀出一条血路,绝不是靠降价就能轻松翻盘。猛士M817和华为强强联合、俞敏洪亲自站台,发布会上气氛热烈、朋友圈一片称赞,似乎预示着一场“猛士逆袭”就要发生了。可在此之前,我们不妨先泼一桶冷水,看看这些“热闹”背后埋藏着多少难以逾越的门槛。
一个小时预售9713单,表面看起来是市场的狂热、消费的激情,但真正的越野车买家,最关心的从来不是媒体人朋友圈的点赞数量,而是车到底“值不值”。值不值不是价格标签的数字游戏,更不是情怀故事的自嗨,而是用在极端路况能否安心,日常城市通勤能否不添堵,出了毛病能否第一时间修好。这些才是花三十万买司机座和乘客座的人心里最重要的账本。
猛士M817定价比前作917直接砍掉近一半,似乎拿出了满满的诚意。但诚意与能力并不是一个硬币的两面,降价只是战术层面的动作,产品到底有多少过硬的实力,那才是打动人心的底牌。别的不说,论越野底气,比亚迪方程豹用云辇-P底盘让交叉轴极限下的车身侧倾控制在15度之内,坦克品牌的智能四驱已经在川藏线和阿拉善被无数车主实地验证,连福特烈马都用三把锁和全地形系统俘获了一批敢闯无人区的死忠。猛士的参数写得挺漂亮,“穿越内蒙古”这种表演式案例在宣传材料里很有观赏价值,可对比竞品实打实的极端测试和多气候、多地形、多用户口碑,猛士目前的技术积累还停留在“数据说话”阶段。消费者到底凭什么相信它能应付更复杂的挑战?
再说城市里的现实。M817的车宽达到1998mm,在拥堵老城区街道里行驶就是“巨型动物入侵城市生态”的现实困境。很多城市小街道宽仅四米,双方会车时根本没有回旋余地;普通商场地下停车位也才2.4米宽,停车后车门边缘只剩20厘米,“谁先开门谁尴尬”的场面不可避免。遇到老旧小区2.2米宽的非标车位,司机开门就像玩铁人三项,考验的是“大力出奇迹”而不是“优雅出行”。反观方程豹豹5、坦克城市版都为城市场景专门做过适应优化,小车身宽,智能转弯,一上路就比猛士轻松得多。对绝大多数用户而言,每周一次的越野爽快,远不如每天绕地库找车位时的憋屈来得实在。
还有售后服务,别看猛士口号喊得响亮,“去野”讲究的不是激情,是底气。真正喜欢越野的车主多数都爱往偏远地方跑,可猛士的服务网点依然扎堆在北上广深此类一二线城市。三、四线城市甚至更远的地区不仅缺乏原厂配件维修网点,有时候小毛病都要专程等拖车或寻外修,分分钟让一场原本说走就走的旅程变成“人在荒野等配件”的等待。坦克在西藏那曲都设有服务站,方程豹依靠华为渠道应急支援,这些都是猛士不曾补上的短板。售后保障不到位,再硬的配置也是“纸上谈兵”。
预售数据很唬人,实际上“小定可退”的游戏规则下虚火不少,可够买家写精神股东自我安慰的截图,剩下真金白银愿意做半年、甚至一年使用报告的实际用户少之又少。917销量暴死,不是因为定价高,而是品牌缺乏长期验证和口碑积累。新品牌、新技术、新赛道,人人都愿意尝鲜,但真正拿钱投票的人更看重市场成熟度和可靠性。
俞敏洪的“文士到猛士”桥段讲得好,气氛也烘托得漂亮,但在30万级细分市场,每个买家都见过方程豹的智能、坦克的硬核、普拉多的耐用。情怀营销加几千块的优惠,不补产品力和服务短板,无异于自娱自乐。市场从不容许“躺赢”,更不会被短暂的流量和热搜迷惑。猛士M817若想真正翻身,得用实打实的技术、过硬的服务、可靠的口碑征服用户,成为既能在发布会上闪耀、又能在城市日常和荒野极限中真刀真枪不失风采的猛士。
否则,这场轰轰烈烈的登场盛宴,也不过是红海市场里又一出“昙花一现”的剧本。
我们秉持新闻专业精神,倡导健康、正面的价值观念。如有内容修正需求,请通过官方渠道提交。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