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理想汽车三季度由盈转亏?转型纯电阵痛现场曝光

一辆售价32万元的纯电SUV,比同级增程版还便宜1万元;一场发布会送出价值3.5万元的配置大礼包;一款新车上市首日订单突破5万辆——这不是价格战的尾声,而是一家车企在转型深水区的生死突围。

2025年第三季度,理想汽车营收下滑36.2%,净亏损6.24亿元,交付量同比接近腰斩。曾以“精准拿捏奶爸”闻名的明星车企,正经历上市以来最严峻的考验。表面看是MEGA召回带来11亿元损失、毛利率承压,实则是从增程时代迈向纯电时代的系统性阵痛。真正的危机,不在财报数字,而在增长逻辑的断档。

过去八年,理想的飞轮靠三股力转动:一是用增程技术破解续航焦虑,二是以“冰箱彩电大沙发”重塑家庭出行体验,三是全栈自研智能化构建护城河。这套组合拳让它在30万元以上新能源SUV市场连续三年登顶。但当补能焦虑缓解、智能驾驶普及,老逻辑开始失速。特斯拉用品牌统治高端,问界借华为生态弯道超车,而理想困于“增程标签”难以突破。

如今,理想押注纯电i系列,试图复制L系列的成功路径。i6起售价24.98万元,低于Model Y;i8与L8同价,全系标配双电机、空气悬架和城市NOA。这不仅是定价策略,更是一场战略宣示:我要让纯电车比增程车还值。可市场反馈分化——i6订单火爆,i8却月销仅两千余辆。消费者接受“更便宜的理想”,却不买账“更贵的纯电理想”。

问题出在价值认知的错位。用户愿为家庭场景支付溢价,但前提是确定性。MEGA的召回撕开了品控裂痕:冷却液防腐不足可能引发热失控,1.1万辆大规模召回,动摇了“可靠”的根基。即便研发费用高达30亿元、VLA大模型使用率超90%,技术领先无法弥补信任缺口。当一辆车连基本安全都需质疑,再炫酷的语音交互也难以挽回。

相比之下,问界靠华为背书实现渠道与技术双闭环,特斯拉靠全球规模摊薄成本维持利润,而理想的自建超充网络和直营体系虽强,却需持续输血。其989亿元现金储备看似雄厚,但全年120亿元研发投入中60亿投向AI,长期投入与短期盈利的平衡已至临界点。

出路不在降价,而在重构增长逻辑。理想必须从“产品定义者”升级为“系统运营者”:将品控体系纳入研发同等优先级,建立供应链风险预警机制;优化研发结构,避免AI投入与整车安全抢资源;更重要的是,把“家庭信任”从营销话术转化为可量化的质量标准——比如电池安全测试标准高于国标50%,OTA更新前强制双盲评审。

第四季度预计交付10万至11万辆,低于市场预期。这或许不是坏事。慢下来,才能重新校准方向。汽车工业的终极竞争,从不是参数表上的数字游戏,而是用户按下启动键时那一刻的安心。理想曾靠洞察人心崛起,现在更需用敬畏造车。

真正的高端,不在于卖得多贵,而在于让用户觉得多值;真正的智能,不止于能说会算,而在于从不出错。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