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车的时候,什么是内循环和外循环,内循环外循环什么时候用合适
大家好,今天咱们不聊车有多快,也不聊配置有多炫,就聊聊一个开车时天天用、但很多人却“用错了”的功能——空调的内循环和外循环。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开车时突然闻到一股怪味,第一反应是“谁放屁了”?或者在高速上开久了,总觉得昏昏沉沉,以为是累了,其实是空调“背锅”?又或者下雨天,前挡风玻璃“雾蒙蒙”,怎么擦都擦不干净?这些看似小问题,其实都和空调的内外循环模式息息相关。别小看这两个按钮,用对了,能让你开车更舒服、更安全;用错了,不仅影响体验,还可能带来安全隐患。今天,我就以一个老司机的身份,跟大家好好唠唠这个“不起眼”但超级重要的功能。
内循环和外循环,到底有啥区别?
首先,咱们得搞清楚,内循环和外循环到底是什么。说白了,这就像你家里的窗户。内循环,就是把窗户关上,只让屋里的空气在屋内循环;外循环呢,就是打开窗户,让外面的新鲜空气进来,把屋里的空气排出去。车载空调也是这个道理。内循环,就是空调系统只在车内循环空气,不与外界交换。好处是啥?夏天开空调,温度降得快,因为车里就那么点空间,冷气一打,很快就凉了。冬天开暖风也一样,热得快。而且,当外面环境不好时,比如堵车、大雾天、或者经过垃圾场、化工厂附近,开内循环能有效隔绝那些难闻的气味和灰尘,让你在车里享受“清净”。但问题也来了,关着窗户待久了,空气不流通,人呼出的二氧化碳越来越多,氧气越来越少,时间一长,人就会觉得闷,甚至头晕、犯困。这就像在密闭的房间里待太久,再凉快也觉得不舒服。
那外循环呢?就是打开“窗户”,让车外的空气源源不断地进来。最大的好处就是能持续补充新鲜空气,保持车内空气清新。想象一下,你在山里开车,外面是清新的空气,满眼绿意,打开外循环,那感觉,简直像在做“森林浴”。但外循环也有它的“短板”。夏天外面热得像蒸笼,你开着空调,冷气还没降下来,热空气又进来了,空调就得拼命工作,不仅费油,还可能让你觉得“空调不给力”。冬天也一样,外面冷风呼呼往里灌,暖风效果大打折扣。所以,外循环虽然新鲜,但对空调系统是个考验,尤其是在极端天气下。
不同路况,内循环和外循环该怎么选?
搞明白了基本原理,接下来就是重头戏了——不同情况下,到底该用内循环还是外循环?这可是考验一个司机是否“老道”的关键。
先说说高速公路上。很多新手司机有个误区,觉得高速上开内循环,凉快又省油。没错,短时间内是这样。但你想想,一开就是几个小时,车上坐着几个人,呼吸产生的二氧化碳不断累积,空气越来越“闷”,人就容易犯困、注意力不集中。老司机都知道,高速上最怕的就是疲劳驾驶。所以,正确的做法是“内外循环交替使用”。比如,开个3到5个小时内循环,让车内温度稳定,然后切换1到2个小时外循环,让新鲜空气进来“换换气”。这样既能保持舒适,又能提神醒脑。有些高级车有自动循环功能,能根据车内外空气质量自动切换,那自然是省心。但大多数车还是得手动操作,这习惯得养成。
再来说说城市和国道。城市里啥最多?车!车多就意味着尾气多、灰尘多、各种“怪味”多。尤其是早晚高峰堵车,前面那辆车的排气管就对着你的进气口,那滋味,懂的都懂。这时候,果断开内循环,把那些“二手烟”挡在外面。国道呢?尤其是晴天,路面尘土飞扬,开外循环等于主动“吃土”。所以,城市和国道,内循环是首选,除非你特意想体验“风沙套餐”。
那什么情况下必须开外循环?答案是——景区和空气质量好的地方。比如你去森林公园、海边、或者盘山公路,外面空气清新,负氧离子爆表,这时候不开外循环,岂不是浪费了大自然的馈赠?把外循环打开,让清新的空气灌满车厢,那感觉,比任何香水都好闻。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觉得,同样的车,一到山里开,就觉得特别舒服,其实很大程度上是空气好,外循环用对了。
还有个特殊情况——下雨天。下雨时,车内外温差大,湿度高。如果你开外循环,外面潮湿的空气不断进来,车内湿度迅速上升,前挡风玻璃和车窗就容易起雾,严重影响视线。这时候,你得频繁开除雾功能,既麻烦又费电。聪明的做法是:下雨天开内循环,减少湿气进入,配合空调除湿,玻璃就不容易起雾了。等雨停了,天气转好,再切回外循环换换气。
最后说说夏天和冬天。这两个季节,空调负荷最大。夏天酷热,冬天严寒,为了快速达到舒适温度,建议优先使用内循环。它能让冷气或暖风在车内快速循环,效率最高。等温度稳定了,再适当切换外循环,避免空气太闷。记住,内循环是“速冷速热”的利器,但不能“长开”。
总结:用对模式,才是真“老司机”
聊了这么多,总结一下:内循环保舒适、隔污染,外循环换空气、提精神。没有绝对的好坏,关键看你怎么用。高速上交替用,城市里内循环为主,景区开外循环,下雨天防起雾,冬夏季节先内后外。掌握了这些技巧,你才算真正摸透了爱车的“呼吸系统”。下次开车时,不妨留意一下这两个按钮,它们的作用,远比你想象的要大。最后,我想问大家:你平时开车,是习惯一直开内循环,还是外循环?有没有因为用错模式,闹过什么“乌龙”?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