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狐T1刚上市,售价6.28万起,看到这个数字我第一反应是:这也太亲民了吧?尤其是考虑到现在A0级纯电的普遍起步价往往得7万、8万往上顶,这价格像是在跟一线合资品牌抢饭碗。前几天跟一个朋友聊,他是做新能源汽车销售的,跟我吐槽:这车定价真的给劲,厂里绝对没疯,大概率想用价格打市场。我觉得他说的没毛病。
说实话,极狐T1的空间设计让我印象挺深刻。我刚才翻了下相册,发现一张测量轴距的照片,2770mm轴距和四轮四角布局,这比例放在A0级里算是顶尖了。对比我之前接触过的某款同级别纯电车(体感样本有限),空间利用显得局促不少,尤其是后排腿部空间和储物格的扩展,极狐T1做得更均衡。你说这车能坐下身高2米16的人,听起来像是那种特写效果,估计实际体验会有点局限,但至少体现厂家的野心。
我有个不太确定的猜测:极狐会不会是打算用这次价格和配置的硬杠极限来抢夺更多市场份额?毕竟6.28万元起步,五个版本里还有425公里续航和快速充电功能,这配置放到去年就足够抢眼。今年,整个行业续航虚标严重,极狐这次反倒老实人实锤续航(样本少、体感),简直与大多数车企的套路形成反差。
谈回研发供应链:这车用笼式结构车身,关键部位全部1500MPa高强钢,我跟一个做钢材供应的老熟人讨论过,说1500兆帕级别钢材不像平常的钢铁,用个比喻就是普通钢铁像是日常的坚果,1500钢就是已经烤到脆的特制大果仁,强度高且重量控制得好,供应链的设计与配套也得协调,算是钢铁界的高级定制。这种材料成本不低,一般B级以上车型才敢大规模用,极狐能用在A0级里,说明背后供应链控制得挺稳。
我得说,之前我对这个级别的纯电车抱有一点点偏见,觉得高配置续航永远是噱头,结果极狐这次让我觉得配置和安全承诺做足了功课——比如那个8年或15万公里电池衰减低于70%只换不修的承诺,对于普通消费者来说没那么虚,在车多年的潜在损耗面前,这种保障真的不多见。话说回来,这种承诺背后必须有稳定供应链和充足备件保障,不然就是赔钱买卖。相比之下,另外那个同价位纯电A0小车连这个都不给,我觉得这就是一条真实的生死线。
再说一个微妙点,上市的五个版本名字里PLUSPROMAX,听这翻译似乎层级感清晰,但你知道吗?实际用的时候,有些功能差别真的没那么明显,反而造成买车时候不少纠结。我问了一个极狐的亲戚,说:买车就是这么烦,差别不大还不如看配置单,比比谁多给啥。你有没有过这种买同品牌不同版本时,挑花眼却发现差别不大又来回纠结的经历?
智能驾驶辅助这块倒是挺用心,540度全景影像和58泊车场景支持,以及低速智能辅助转向,听起来像很厉害,但我在一家修理厂见过一台这个系统的车,维修师傅跟我说:这些辅助功能维修成本挺高,传感器多了就多了出故障的概率。这让我就想,厂家到底是想把科技堆满变卖噱头,还是确实实用?你身边用这种智能辅助多的车,发生故障概率有多高?
说到内饰,环抱式科技座舱和大屏幕确实拉满了科技感。15.6英寸中控和8.8英寸仪表,整车信息读取一目了然。另外座椅采用的Microcloud纤维绒,软糯又耐用,我被这个材质名字吸引得有点懵,原来就是特殊处理的绒面,像穿了件可以防污耐磨的软绒衣服。乘坐感受和耐用度兼顾,倒是挺实用。其实我挺嫌麻烦的,但看到现实操作体验,好东西总得承认。
刚才说续航实测434公里,其实官方给的是425公里的版本。续航虚标屡见不鲜,我之前大概算过,同价位电动车的日常百公里使用成本,顶多在15元左右,当然这数字是估算,有点粗略,得算上充电效率和电价。有意思的是,极狐T1快充16.9分钟能从30%充到80%,这个时间对于用户日常补电来说刚好,不会太长。说到这我突然卡壳了,是不是所有车企都能做到这么均衡的快充体验和电池寿命保障?这个已经有点复杂了,咱得再等等数据。
作为曾经参与过新能源汽车研发的人,我知道一款车上市的背后多少是供应商、整车厂、设计团队和销售团队的拉锯战。极狐的成功背后,显然不仅是贴合市场的价格策略,还有对细节的拿捏:丝毫不马虎,这品质就像老手做的一桌家常菜,分量足,味道稳,做法有章法。说回我刚才的疑虑,刚开始我觉得6万不到,续航400多,能靠谱吗?但现在看,极狐其实抓住了A0级纯电长久以来被忽略的死角——舒适和安全,甚至细节上的储物空间设计也没偷工减料。
这点对我们这些用户来说,比起一味追求高续航高配置的盲目堆叠,反倒更实际。你有没有想过,一个普通通勤车,配备舒适座椅、多样储物、靠谱智能辅助,再加上合理续航,是不是就是最接地气的选择?
我觉得继续观察极狐T1销量和用户口碑还是必要的,他们到底能不能把这种性价比和质量兼顾落地,市场反应会直接告诉我们。但不管怎样,拎着钥匙坐进车里,触摸到那个云感纤维绒座椅的柔软,感受到车内的静谧,这种体验才是汽车给人的最直接感受,不知你有没有一辆车,开着开着你突然觉得,这僵硬生硬的机械感消失了,换成了生活里的那份舒坦。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