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攀爬天门山天梯撞断护栏,营销越界警示商业与公共的边界

2025年11月12日中午,湖南张家界天门山景区的一段视频在全网刷屏:一辆奇瑞风云X3L SUV正在攀爬著名的“999级天梯”,车身剧烈摇晃,安全绳突然脱落,车辆失控下滑,重重撞向石质护栏。数秒后,车停在台阶中部,周围烟尘弥漫,部分护栏已被撞断。所幸无人员伤亡,也未破坏山体环境,但这场本为展示车辆性能的“极限挑战”,最终演变为一场备受争议的公共事件。

天门山天梯并非普通山路。它全长近300米,垂直落差达150米,共999级台阶,平均坡度45度,局部超过60度,被登山者称为“云端险梯”。台阶依绝壁而建,湿滑狭窄,连专业越野车都极少尝试。这里不仅是通往天门洞的物理通道,更是承载千年文化的象征性空间——古人称其“一步登天”,现代游客在此祈福许愿,岩壁间香火不断。正因如此,当一辆工业造物试图以机械之力征服这条“天路”时,争议早已埋下伏笔。

这场测试的初衷,是奇瑞对风云X3L动力系统与四驱能力的一次公开验证。车企常通过极限环境测试彰显技术实力:高温沙漠检验散热,高海拔测试动力衰减,而陡坡攀爬则直接考验扭矩输出与车身稳定性。从工程角度看,这种测试本无可厚非。北京现代曾进行零下40度极寒与50度高温双极测试,启境汽车在火焰山地表70度环境下验证电池性能,皆为提升产品可靠性。但问题在于,这些测试多在封闭场地或无人区域完成,而奇瑞选择的,却是国家级景区的核心人文地标。

更深层的原因,在于营销逻辑的异化。近年来,汽车市场竞争白热化,技术参数难以打动消费者,车企纷纷转向“场景化营销”。极限挑战因其视觉冲击力强、传播效率高,成为塑造“硬核”品牌形象的利器。理想汽车曾用8吨卡车撞击自家车型展示安全性,尽管引发法律争议,却成功制造话题。奇瑞此次攀爬天梯,显然也希望复制类似效果——用“征服天门”的意象,传递“无所不能”的品牌信号。然而,当技术验证滑向表演性质,风险便不再仅属于工程范畴。

事件发生后,舆论迅速分化。支持者认为,这是国产车技术自信的体现,即便失败也应宽容;反对者则质疑:为何将高风险测试置于公共景区?是否有审批程序?张家界市永定区文旅局回应称,景区常规活动无需报备,但已启动调查。天门山景区表示,对车辆损坏护栏一事尚不知情。奇瑞于次日凌晨发布致歉声明,承认“风险预估不足”“细节把控存在疏漏”,承诺修复护栏并承担全部责任。这一回应虽及时,却未能平息公众对“营销越界”的普遍担忧。

对普通公众而言,这场事故最直接的影响是安全感的动摇。天门山天梯日均游客量可达数千人,若类似测试频繁上演,谁来保障游客安全?更深远的影响在于,当自然奇观与文化符号被卷入商业营销,其公共属性是否正在被侵蚀?天门山不仅是旅游景点,更是湘西地区的精神地标。2025年8月,这里刚举办过“冲顶天门”全国登山挑战赛,选手们用双脚丈量天梯,体现的是人类体能的极限之美。而一辆汽车的强行介入,打破了这种敬畏与平衡。

放眼未来,此类事件或难绝迹。随着新能源车加速迭代,车企对“性能叙事”的渴求只增不减。但天门山的教训已清晰表明:极限测试可以存在,但必须守住边界。首先,测试地点应避开生态敏感区与文化地标,优先选择专业试验场或封闭道路;其次,测试过程需透明化,公布技术参数与安全预案,避免“自说自话”式宣传;最后,监管也应跟进,明确景区内商业活动的审批机制,防止公共资源沦为营销舞台。

这场撞断护栏的攀爬,暴露的不只是技术的局限,更是商业野心与公共伦理之间的张力。真正的技术自信,不在于征服多少险峰,而在于懂得敬畏——对自然的敬畏,对文化的敬畏,对公众信任的敬畏。当一辆车停下,人们记住的不应是它曾爬得多高,而是它最终是否懂得,有些路,不该走。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