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车预定数字夸大,小订水分多,买车别只看热闹

你有没有发现,现在只要有点热度的新车一上市,总爱吹自己“预定多少万”、“小订又破万”,这些数字一个比一个夸张,仿佛中国人都疯了似的,钱包都掏出来给它们汽车厂商玩。不过你真要信这些数字,那可能得再往自己脸上贴点钱了。

咱们先抛个问题:小订订单真的靠谱吗?这些动辄十万二十万,看起来世界第一的订单,其实水分有多大?

汽车厂商为啥这么热衷公布预售订单? 大家都知道,现在买车不像老一辈,一进4S店还得被销售当爹一样哄着。现在消费者精明了,隔三差五上新能源车企APP,互联网上看一圈视频、评论,甚至下个小订再退都不要紧。车企也没别的招,比价格要是不见得能赢对手,那就比谁声势大——订单破万,尾盘放量,场面只能用一个词形容:炸裂。 谁还敢说我卖不过隔壁家的?

有意思的是,预售订单这事,最开始其实来源于新势力搞互联网卖车。比起过去卖车靠4S店塞库存,现在都喜欢直接对接用户,网上一口价,风风火火搞一波预定,挣个声势。问题在于,这些订单一般都是99、500、1000的可退定金,你下单没负担,退单也不肉疼,真要说“有多少人真会买”,那还真不一定。大数据出来吓人一跳,行业内自己人都不是没看出来这个套路。

我见过有些车企,为了追求数据上的面子,连小订都能组织外包公司找人“帮忙”。比方说,啥大学生、打工妹、甚至一些网红,给你安排一波兼职任务,下个三五单,等发布会结束立马退掉,报酬几十上百元不等。全程无压力,为了拿一个“突破万单”新闻头条,大家都心照不宣。 结果厂商营销费掏出大几十个亿,买来的“小订流量”成本不过毛毛雨,随手就能实现。

你要是质疑,车企会告诉你:“我们就想让更多消费者体验下产品,受众面更广,对公司推广有好处。”但现实就是,这些数据常常沦为营销的幻象——面子活做得天花乱坠,里子里有几个是真心想买的,真不敢说透。

话说回来,有人可能会问,既然大家都知道小订有水,为啥还有人信呢? 说白了,大家就是被这玩意儿唬过,或者说压根不打算细究——都是图一个热闹。你要是做个媒体、财经分析师、投资人,看到小订破10万、破20万,兴许会觉得这公司“有爆款潜力”,应该重视。可实际情况呢?真正能上牌、落地的车,哪有那么多!要是真人人都买,哪还有理想MEGA上市声势这么大,交付几个月就萎的?哪有小米Yu7下单几十万,交付还不是只有三万出头?

咱也别盖棺定论地说,所有小订都是假的。比如小米SU7、Yu7,订单起码有大量真实用户下的单,这点没问题,只不过“上市热潮”的预期已经大幅超前于产能,所以到你真正去买车提车的时候,市场上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多小米新车。理想、蔚来这些品牌,偶尔也是先冲声势,后面真没转化成对应的销量不是啥稀罕事儿。至于更常见的品牌,订单数字根本没法对外公开,能随时调整甚至“再创造”。

有个现象足够说明问题:现在只要是新车,预定先不公布价格,预订期开放几个小时、小订权益一波补贴,随便喊一下,平台订单就能蹭蹭涨。等你真上市、真交付,这些订单变成实际交付的不知道还剩多少。为什么会这样?因为预定门槛低,“撤单不肉疼”,大家尝尝鲜,顺手参与;刷数据的、做兼职的、看热闹的全混在一起。只要新闻出来,“XX车型订单口碑火爆、潮水涌来”,品牌面子上就够了,实际上是“光听雷不见雨”。

再看行业内这些“预售数据拉锯战”,某个新势力一小时几万辆,其他家马上学着做,打擂台似的拼单。今天极氪“破四万”,明天问界“15万”,后天智己、岚图“万单起步”。咱要是老百姓,天天看这些数字,早都卷麻木了,哪还知道哪些是真的,哪些是套路?但厂商管不了那么多,他们要的是舆论爆点,把新车打出个“抢不到”的气势来,所有人都觉得不买都亏了。

问题来了,这种数字游戏有没有副作用? 有的。最直接的,就是把真实的市场需求给遮蔽了——因为你根本不知道有多少是水分订单,有多少是靠刷的。做投资、做终端销售,看着一堆数字兴奋得不行,到最终卖出去没几个,“落差感”没法更深。这会造成大家对市场的盲目乐观,甚至引发“羊群效应”,炒概念、拉估值、泡沫滚大了,结果企业反而成了受害者。长期下去,车企自己也陷入数据竞争的死胡同,失去了真正的创新动力。

如果说订单造假只是面子和“气氛组”,那统计口径不一、一些敏感关头选择性失明就更让人啼笑皆非。有数据说,今年乘用车小订总量已经突破5000万(还是侧重新能源),可当期全国乘用车批发和零售加一起不过1700万多点。说白了,小订和实际交付相差几十倍,这比例悬殊得有点惊人。你要全信小订,估计中国人一年平均半个家庭得买一台新车。

新车预定数字夸大,小订水分多,买车别只看热闹-有驾
新车预定数字夸大,小订水分多,买车别只看热闹-有驾

是不是只有中国才这样?其实国外也有,只不过咱们这“流量至上”的玩法整得更夸张。外头科技互联网行业,薅过一阵“预约、抢先体验”、“先到先得”,不过做得没像咱们这么系统化、机械化。主要是咱这边市场实在太大,各大力量扎堆内卷,炸出一堆水分数据不眨眼。

新车预定数字夸大,小订水分多,买车别只看热闹-有驾
新车预定数字夸大,小订水分多,买车别只看热闹-有驾
新车预定数字夸大,小订水分多,买车别只看热闹-有驾

有人说这也是消费者变聪明的结果。你下了小订,权当蹭个权益,看准机会比价、刷个屏,“我也能参与感满满”。等官方降价或者送点补贴,进去捞一把再退掉变成日常操作,“不给点羊毛还以为车企不真诚”。这样一来,普通人看似得了好处,其实背后无非是厂商动态调价、用噱头掩盖价格体系混乱,最后买单的还是消费者。

最后抛个问题,这种小订刷单、造势的趋势有解吗? 按理说,行业自律、规范应该跟上,让数据回归真实,大家才好良性竞争。监管更主动点逼着企业不敢乱吹牛也有可能。不过本质上,只要大家都还沉醉于“数字大就是好”,“榜单破万就是热点”,只会刺激更多人做虚假繁荣。最可悲的是,数据一旦不可信,企业苦、投资人苦,最后用户更加摸不着北。

我倒觉得,买车这件事,本来就是大件消费,普通人图个开心、实用,没必要把自己当韭菜看数据跟风。 车企也该少点噱头、多点务实,把口碑、品控这些真东西当竞争力。数据再漂亮,早晚也得实打实拼销量拼品质,水终究会退,裸泳的到时候谁也谎不下去。 也许到那一天,大家才会发现,踏实做产品、实话实说,老老实实不玩“虚假小订”,其实比啥都强。

本文以传递社会正能量为核心,若存在表述不当或侵权情况,请联系我方进行修正或删除。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