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车啊,在中国的马路上一露面,上面两个字就写在脸上——“豪”。不过,你以为贵就叫豪车吗?今天咱们聊聊那些在国外不咋受待见,到了国内却身价翻几番,把大家坑得那叫一个惨的“伪豪车”。别急,听我慢慢说,别一不留神就被收割了“智商税”。
提到车,丰田埃尔法绝对是“伪豪车”的领跑选手。不信你去看看,娱乐圈大佬、政商精英,血拼车展仿佛都得有一辆埃尔法才算排面。不过这车究竟有啥金贵的?真要扒了配置看看,嘴都能气歪。动力只有2.5升四缸,别跟百万级别的那些V6、V8甚至大V12比,简直是“小马拉大车”。关键是材料也普普通通,车身用着一吨钢,座椅也不是全真皮,仿皮混搭,摸着也没啥高级感。
更刺激的在这,埃尔法在日本卖二十万人民币,换到国内,直接飙到八十万到一百万。你没听错,四五倍的溢价,呼吸都觉得贵。批发价买白菜,零售价卖人参,关税、运输费顶多小小一碟,真能解释这么狠的跳涨?说实话,还不是“饥饿营销”在起作用。各个经销商实力加价,能提到现车都算有门路,就是营造那种“身份稀缺”的气氛。如此一来,谁不是打肿脸充胖子抢着买?结果,车没多厉害,面子比天大。
不少人以为买了埃尔法就能秒杀路人,实际上,开出去纯属撑场面。可偏偏这“双标豪车”在日本就是一普通中大型MPV,国内成了炫耀的资本,这剧情简直比电视剧还离谱。车主当成宝,懂行的旁观者满脸问号:图啥呢?
雷克萨斯ES也是一个“被神话”的典型。这车本来就是丰田旗下,定位高端行政轿车,外形确实给力,舒适感不错。可到了中国,被不少销售吹上天,说它跟宝马、奥迪、奔驰掰腕子。其实雷克萨斯ES在实际使用体验上,驾驶操控一般,动力中规中矩,转向还总有人吐槽“没准头”。价格呢,比那些德系三强便宜不少。品牌和品味嘛,也很难称得上顶级。对一般家用来说,开雷克萨斯ES是蛮好,但真想刷圈子,靠它提升身份,还差点意思。国外根本不追捧这款车,国内倒是被打上了“豪车”的标签,真要细品,噱头远大于实力。
说到撑场面,路虎也是个绕不开的话题。喜欢越野的朋友对路虎那种“野性美”多半爱得不行。外观拉风,底盘高,开出去不怕烂路。但要真买一辆,开一阵发现小毛病能让人蓝瘦香菇。油耗大得离谱,养车成本直逼黄金,电子系统毛病频发,什么车机卡成PPT,零件时不时罢工,轻松让人进修理厂签到。很多车主用一阵就想“二手出掉”,可偏偏路虎保值率也不高,行情一年比一年差。路虎虽然看起来“奢华”,可品牌历史不算长,产品口碑在国际上也就一般,真正懂行的人都明白,路虎的“豪车”成分其实不够硬。也难怪国内不少人买了路虎最后是一脸悔意,这种投入与回报的对比,明晃晃的“赚吆喝赔银子”。
克莱斯勒的故事更加憋屈,这老美品牌在国内本来挺小众,但“进门即豪”的套路让不少人上头。克莱斯勒三百C那些年号称“小宾利”,外形威风凛凛,内饰桃木真皮,坐进车里分分钟有种当总裁的错觉。就是这么堂皇一款车,外面看着风光,内里问题一大把。发动机毛病多到数不过来,启动困难、抖动、漏油,就跟老板“眉头一皱,发现案情并不简单”一样,总有小插曲。修车折腾起来成本不低,零件也不好找,厂家隔三差五就召回一批。安全指标和豪车距离一大截,这种品牌在美国根本没什么豪华感,全靠外观“骗”一波人。
总结起来,那些被包装成“豪车”的选手,在国内价格虚高,实际核心竞争力一般。国外消费者不买账,国内倒是成了“宝贝”。说到底,身份脸面成了这些车最大的卖点。真要论车本身,买回家开起来乐子多少,得问问自己的钱包和耐心了。
选车其实和处对象一个道理,看着漂亮不如合手舒服,排面再高也得过日子。
本新闻严格遵守新闻职业道德,倡导积极价值观念。如有内容争议,欢迎监督指正。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