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你走进一家典型的福特4S店,新车的味道还没消散,地板反光,海报上的皮卡和SUV恰好各占一边。大多数顾客会有点茫然:这些车到底是“江铃福特”还是“长安福特”?售货员熟练地指向标志,说,都是福特。可柜台里一叠售后单、角落里两套维修工具却分门别类,仿佛彼此间还保持着若有若无的距离。这种分裂的氛围,对于消费者来说,不仅让选车变成了选“阵营”,更时常让售后体验像是在不同国度邮寄包裹,谁都希望自己的车子出问题时不要恰巧跑到“错误的窗口”。
这样的江铃福特与长安福特的分治模式,已持续了多年。这套系统里有保护色,也有盲区。对于不少购车者,“如果我是当事人”,我会困惑,为何同样是福特,买不同型号,售后、保养、服务的流程竟能像是换了把门钥匙;厂家内部,则像在两套班子里共舞,每一步都得先问一句:“你这产品,是我们这边管,还是那边管?”看起来还挺有种“机关重重”的破案氛围,问题错综复杂,引得外界频频猜测,“这两家到底什么时候能合体?”
坊间流言从不嫌早。今年上半年,关于江铃福特与长安福特“合并”的消息层出不穷。虽说官方动作一向比流言“后知后觉”,但流言这东西,和命案现场一样,哪怕没人承认,背后一定有动静。9月23日,谜底算是揭晓了——福特中国宣布成立福特汽车销售服务(上海)有限公司,一纸公告,把两方的营销、销售、服务业务统归一处,总裁人选也直接从“自家人”里借调而来。以此,市场侧的管控终于不分你我,统一了门牌号,来者都可以直奔主题,不用再绕着江铃、长安打太极。
本质上,这项调整是销售网络的并轨。以往江铃卖皮卡、商用车,长安卖轿车、SUV,却各自为政,经销商也相互独立。消费者打交道时,江铃品牌带着浓重的“商用色彩”,而长安福特则更像正规军里的乘用先锋。理论上,各有坚守,实际上门槛也成了桎梏。江铃想进乘用车市场总像“借道而行”,而长安也难以分身去推商用型皮卡。于是这回,福特中国直接收归管辖权,未来无论皮卡还是轿车,“福特”这个LOGO一字当头,销售网络不再拆分,你家福特店想卖什么都能上阵。
这事看起来似乎是汽车行业的一次“内部职能改革”,但倘若用冷静得近乎神经质的证据视角分析,这其实是被市场倒逼的。
事实上,福特在中国市场已经掉队:今年前八个月也就是卖了8.41万台,排在品牌销量榜第37位,同比下降13.1%。市场份额0.56%,跟当年高歌猛进、蒙迪欧、福克斯红遍大街小巷的日子比起来,让人有点怀疑人生。你说“水土不服”,算是委婉说法;说是“体弱多病”,其实也不见得夸张多少。而这种落后不仅仅是福特一家之痛,日系、德系的老牌车企也都在中国市场集体感受到“寒流”,比亚迪、理想、蔚来们左一拳右一脚,谁都不敢叫苦。
背后的症结基本明确:产品跟不上,渠道难整合。本土化做得再怎么积极,产品还是像“移植器官”,总有点水土不服,尤其是在如今这种新能源化、智能化“卷到天际”的市场环境下,剩下的每一分市场都如同手术刀下的缝合线,哪怕有一点粗糙,马上能被新的品牌挑出来。
而这种渠道并轨、更名、统一服务,无非是希望让福特在中国“活得像个整体”。江铃福特其实一直想洗掉自己“只能干重活”的商用车标签,而长安福特也懒得再为每一款新车弄个子品牌、赔上一套独立的售后团队。这种合流,既是补课,也是刮骨疗毒,但归根结底,最重要的还是,新公司能否在产品层给市场带来实实在在的惊喜,不光是调换了售货员的口音或者统一了一套工服。
当然了,任何改革都是两面刃。对于经销商而言,网络扩容意味着资源更加集中,竞争更加激烈,之前安心做“小圈子生意”的也许要学会在更大的舞台上“合纵连横”。对于消费者,统一服务听起来美好,可实际体验是不是也能跟着进步——比如维保是不是更省事,售后投诉是不是终于有人接——这还得看执行的力度和底层管理是否真能把混乱理顺。
顺便说一句,这种改名字、并渠道、搞品牌形象重塑的事,在汽车行业就像刑侦里的“重启案卷”:头头们喜欢做,执行层习惯性地吐槽,最终总要走一遭市场验证。福特这回还统一启用“福特纵横”标识,以后大家谁车上见到这个logo,千万别以为是新品种,是变革后的集体招牌,主打一个“野”字的自我安慰。只不过,“野”到底是市场纵横的狡猾,还是产品路上的莽撞,还得看日后有多少人愿意扫码进店,心甘情愿付上钱。
写到这里,其实有个问题挺值得琢磨——对于像福特这样的百年车企,在中国市场做“水土适应”这道题,渠道革新能解决部分历史遗留问题,但产品本身的创新是不是才是拿到解药的关键?我们总说一句“改了流程还是那个味”,但有没有一种可能:真正的变化往往不在流程表,而在写流程表的人已经变了思路。你觉得呢?福特们下一步,是该把更多精力交给新产品开发,还是干脆先彻底把销售服务再理顺一遍?谁能先把症结找对,谁就有机会在中国这块地,给“百年品牌”多续几年命。
本报道严格遵守新闻伦理,倡导积极向上的社会风尚。如有内容争议,请依法提供证据以便核查。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