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车越做越宽,吐槽越来越多,很多中产又重新拥抱了油车

最近有个朋友跟我吐槽,说他新买的新能源车在下班高峰期去学校接孩子,结果因为车太宽,愣是在学校门口堵了半小时,最后孩子都等得自己走回家了。

这年头,连车都在偷偷“发福”,可苦了咱们这些车主啊!

新能源车越做越宽,吐槽越来越多,很多中产又重新拥抱了油车-有驾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现在的新能源车是越来越宽,停车变成了一场“高难度杂技表演”,开车门都得练就一身“缩骨功”。

中国标准车位宽度2.4米,但这个标准自1998年沿用至今,而如今的新能源车宽度却直奔2米去了。

比如极氪001车宽1999mm,理想L9达到2018mm,问界M9更是突破到2045mm。

新能源车越做越宽,吐槽越来越多,很多中产又重新拥抱了油车-有驾

被划入中型车的蔚来ET5,车身宽度都超过了奔驰S400L。

比亚迪汉唐腾势方程豹,全是宽车,通过性都不算好,现在连秦L都1900了。

这些“庞然大物”停进标准车位后,两侧仅剩20厘米空隙,开车门变成了一场需要精准控制的“杂技表演”。

为什么电动车都要做得这么宽?

新能源车越做越宽,吐槽越来越多,很多中产又重新拥抱了油车-有驾

主要原因可能就藏在电动车底下的那块电池里。

电池在容量不变的情况下,做得越轻,重量能量密度就越大;体积做得越小越紧凑,体积能量密度就越大。

但在电化学技术还没重大突破之前,提升能量密度的物理手段都比较有限。

于是车企们干脆把车做宽,既能塞下更大的电池,又能优化布局,还能号称“移动的家”,一举三得。

新能源车越做越宽,吐槽越来越多,很多中产又重新拥抱了油车-有驾

可问题是,咱老百姓开车不是为了住,而是为了用啊!

车宽带来的第一个麻烦就是停车难。

有网友说,他买了一辆新能源车,车身宽度1.98米,标准车位2.4米宽度,每次停车都得小心翼翼,否则门都打不开。

新能源车越做越宽,吐槽越来越多,很多中产又重新拥抱了油车-有驾

好几次试图下车,居然差点卡住,得侧着身子才能挤出来!

更尴尬的是,公司楼下的立体车位常年空一半,就因为两米宽的车根本停不进去。

普通车位全满,立体车位停不了,楼上还催着开会,这时候真想当场换车!

第二个痛点是窄路通过性。

新能源车越做越宽,吐槽越来越多,很多中产又重新拥抱了油车-有驾

学校、医院、菜场,这三个地方堪称“宽车修罗场”。

尤其是学校门口,每到上下学时间,双向车道实际通行宽度可能只有4米,两辆宽车一碰面,立马堵成“沙丁鱼罐头”。

更糟心的是,车身越宽,转弯半径越大,掉头时后面司机狂按喇叭的滋味,谁体验谁知道。

有意思的是,很多中产阶层开始重新拥抱BBA,不是因为电动车不好,而是因为车太宽。

新能源车越做越宽,吐槽越来越多,很多中产又重新拥抱了油车-有驾

他们发现,1850mm左右的车宽才是城市通勤的“黄金尺寸”,但国产新能源在这个区间几乎一片空白。

有消费者无奈表示:“三十万预算,想支持国产车,可按照1850的车宽需求,国产车就是空白。被迫放宽到1900,结果立体车位又停不了,最后只能选BBA。”

车企们似乎陷入了一个误区:越大越豪华,越宽越高级。

新能源车越做越宽,吐槽越来越多,很多中产又重新拥抱了油车-有驾

但消费者真正需要的是“恰到好处”的尺寸,既能满足日常需求,又不会给生活添堵。

毕竟谁也不愿意每天为了停车上演“极限挑战”,更不想在窄路上被喇叭声催到怀疑人生。

那么问题来了:新能源车的发展,到底是该一味追求“大而全”,还是回归“小而美”?

当车企们忙着把车越做越宽时,是否忽略了用户最真实的痛点?

新能源车越做越宽,吐槽越来越多,很多中产又重新拥抱了油车-有驾

也许,下一辆爆款电动车,不是续航最长的,也不是最宽的,而是最能解决停车难题的。

“车宽一寸,路窄一丈”,这句老司机们的经验之谈,放在今天依然不过时。

你觉得呢?

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停车“血泪史”,或者聊聊你心中完美的车宽是多少?

说不定下一款新车就会采纳你的建议哦!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