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汽车行业干了快十年,前段时间关注到一个颇有趣的行业趋势。数据不用太严谨——毕竟披着行业协会的表面,知道的也就那么点——但我能感觉到,整个产业链的支付节奏似乎在变。
一早打了个车去工厂,司机跟我聊起了零部件供应商的事。这两年,货款都延长不少,按正常节奏都得60天起跳。他边说边摇头,那感觉像是车里的空调调得太低,让人有点受不了。
我记得之前一个同行说,好多供应厂商其实都是中小企业,资金本身就紧张。估算一下,行业里70%的零部件供应商是中小企业(这段我没细想过,好像太乐观,但感觉大致靠谱),空转资金还得借个长周期。等账期拉到60天,意味着供应商的资金压力时不时就会明显增加。
这里用个比喻:就像你帮邻居养猫,邻居说我两天付钱,你付完账户还得等一阵,猫还得吃饭,水还得接,自己也得生活。结果拉长到一个多月,嗯,那心情就不一样了。有个供应商老板在朋友圈发过一句:每次押金和工资交完,总想着账期赶快结束。其实他也不是嫌麻烦,只是总觉得资金紧就像被绑在椅子上,不自在。
如果说让供应链更稳,最关键的不是涨薪或者减工作量,是让大家都在一个合理的节奏上。我看了一份调研,去年汽车行业的支付延后幅度,大概在15%的供应商中,延长了超过60天的账期(样本少,估算很不严谨),这直接影响到他们的周转。
可我试想,厂家支付长了,供应商是不是也会把成本转嫁?这也是我考虑的点。行业里一个熟悉的修理工曾经说:供应商涨价,成本就得转嫁到车企头上。 搞得买的人还得付更多的钱。其实是不是,长账期背后变相带来潜在的涨价压力?我觉得有这个可能,但又不完全肯定。
刚才翻了下笔记,看到一个行业倡议——让车企承诺不超过60天支付账期。具体的,就是把钱什么时候到供应商手上变得更可控一些。你会不会觉得,这样做能让行业更健康?我觉得可以,但实际操作中,落实两字就很玄了。
大家都知道,合作关系稳,才有未来。比如上汽、东风这些大车企,发文说会变得更加靠谱。这让我想起一回跟销售聊账期,他就说:公司其实也挺难的,订单多了,交货时间紧,到底有没有办法严守一百天?这问题,你是不是也常困惑:到底怎么才能真正让账期不变拖呢?我觉得,制度是一回事,人性和执行力又是一回事。
说到这里,我突然想到:很多时候,账期不只是账期,是彼此的信任体现。供应商拿到钱,才能有底气扩大生产。如果出现付款延迟,供应链就像被点了暂停按钮,谁吃亏不是谁?但我又想,这种信任是不是靠长时间的磨合养成的?难怪行业里有人在调侃:协议签得漂亮,落实才是真考验。
我还在想,供应链体系其实就像家里厨房的水管,水流顺畅时,做饭才香。不然,有时候资金就像堵塞的水管,隐约觉得压力在堆积。你说,如果能不能实现每月对账一次,像水龙头调好水流,不会突然干涸?
我深知,推动行业走向更规范,是个系统工程。除了倡议,要真正落实,还得集中在执行和监督上。可在这之前,不免也会出现一些我来试水的情况。有个供应商偷偷告诉我:这次我把价格都压低了点,能不能快点付款?我心想:是不是在逼自己卖个好价,或者只是借钱的关系更紧密一些。
放开一点看,整个产业链其实充满复杂的博弈。供应链里每个环节都像个拼图,缺一不可。如今倡议出来,中汽协的动作其实是试图把这个拼图拼得更合理些。你觉得,真正硬杠下来,能战胜那个拖延症吗?我不敢这么乐观。
但问题依旧。我们行内的人,常说款什么时候到我手上,其实也关乎对未来的信心。像我这行,车开得越快越好,但钱拿得越稳越安心。总在猜测,未来那些长账期会不会变成短账期?或者说,行业的生态会不会硬着来一场换骨?
有时候我会想,除了制度,激励机制会不会更奏效?除了政府出台的倡议,还能不能用一些激励措施,比如按时支付有奖励加上谁守约,谁优先?哈,说远点,我都觉得太理想,但或许这是未来可以试着探索的事。
说到这我突然卡壳了,产业的脚步究竟会走到哪儿?我不太敢抛出太多大问题,但这点最实在:你觉得,一份订单,从签字到钱到账,中间最大的变数在哪里?会不会时间的长短,还取决于彼此的人情味多厚?这也许算是一种微妙的软环境。
算了一下,如果供应商的现金流是短期理财账户,每天的资金成本估算在0.03%(体感),60天就是1.8%。这数字其实挺直观的。长账期意味着,供应商等得越久,融资本钱越高——是不是也推高了价格?这个我也没细琢磨过。
事情搞到这里,唯一能确定的:制度必须落到实处才行;否则,协议纸上谈兵,都像是空中楼阁。业界需要的不只是倡议,更是行动。有时候,我会想,如果能像厨房里调水那样,设一个定时器,让账期自然而然到期,把拖延的魔咒解掉,那产业链会不会就变得更顺畅一些?
唉,行走在这个供应链大舞台,日子其实很琐碎又无奈。还是那句话:你觉得,能不能让账期变得更可预期?或者这个可预期其实是个泡影?每次想这么问自己,就觉得行业还得继续磨合。
(这段先按下不表)但我真希望,好事能多点,坏事少点。毕竟,背后那一堆长长的账单,都在暗示着个啥。你说,还会不会有一些意料之外的动作,让这个承诺变得更有温度?还是只是另外一次协议的公平合理?
这场行业的变革,真像个细水长流的故事,谁都期待它能最后湿润一切。到底还有多少合同和承诺,能落到实处?我心里还挺期待的。只是,最后那个细节——一份合约到手的纸,那是不是也能更温暖一些?现在想来,好像低头那一瞬,就能看见诚信的小细节。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