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那年,马斯克拜访丰田章男,期望这位前辈能投资特斯拉。于是丰田用5000万美元,购了特斯拉2.7%的股份

五千万美元,抑或是一百八十亿美元?

这不仅仅是数字的跳动,更是一场关于时代选择与战略远见的深刻拷问。

它仿佛是历史在某个关键节点设下的谜题,答案揭晓时,却已是沧海桑田。

故事的起点,要回溯到2010年,一个电动车前景尚不明朗的年代。

彼时,伊隆·马斯克正面临着他职业生涯中的又一个至暗时刻。

2010那年,马斯克拜访丰田章男,期望这位前辈能投资特斯拉。于是丰田用5000万美元,购了特斯拉2.7%的股份-有驾

特斯拉,这家他倾注了全部心血的初创公司,在金融危机的余波中摇摇欲坠,工厂停摆,投资人纷纷撤离,现金流枯竭到连员工工资都难以维继。

媒体的唱衰声不绝于耳,普遍认为电动车不过是昙花一现的“玩具”,根本无法撼动燃油车的霸主地位。

马斯克,带着他几乎要散架的特斯拉,以及手中最后的几张技术底牌,远赴日本,敲开了丰田汽车总部的大门,寻求与丰田章男的会面。

这与其说是一次商务谈判,不如说更像是一场背水一战的求生之旅。

他渴望的,是来自汽车工业巨头的一点信任,以及能够让公司喘息的资金。

丰田章男,这位执掌着全球最大汽车制造商的掌舵者,最终向马斯克伸出了援手。

丰田以五千万美元的价格,收购了特斯拉2.7%的股份。

2010那年,马斯克拜访丰田章男,期望这位前辈能投资特斯拉。于是丰田用5000万美元,购了特斯拉2.7%的股份-有驾

对于丰田而言,这笔投资或许只是其庞大研发预算中微不足道的一部分,更像是一种对新兴技术趋势的“试水”,而非全力以赴的押注。

对于濒临绝境的特斯拉来说,这笔钱却无异于雪中送炭,为它赢得了宝贵的喘息之机和继续前行的希望。

从一开始,两家公司的基因和思维模式就仿佛是两条平行线,难以真正交汇。

丰田章男所信奉的,是深植于日本制造业文化中的严谨秩序、对成本的极致精算以及品牌长久积累的稳重与可靠。

他代表着百年汽车工业的沉淀,强调的是成熟、稳定与迭代优化。

而马斯克所追求的,则是彻底的颠覆与重构,他渴望用软件和科技的力量,打破传统汽车的逻辑,重塑出行体验。

2010那年,马斯克拜访丰田章男,期望这位前辈能投资特斯拉。于是丰田用5000万美元,购了特斯拉2.7%的股份-有驾

一个希望在既有框架内验证和优化趋势,另一个则敢于押上一切去豪赌一个尚未清晰的未来。

双方很快便启动了合作,目标是共同开发一款电动版RAV4。

蜜月期并未持续多久,深层次的矛盾便迅速浮出水面。

丰田的工程师团队,凭借着数十年积累的造车经验,坚持在电动车中保留可靠的机械刹车系统,认为这是车辆安全不可或缺的基石。

而特斯拉的团队则坚决主张采用完全由电脑控制的电子刹车系统,他们认为电动车既然是未来,就应该从底层逻辑上彻底实现电子化、智能化。

在一次次会议上,双方各执己见,互不相让,最终,这次被寄予厚望的合作在争执中不欢而散。

这绝非仅仅是技术路线上的分歧,它更深层次地折射出两种截然不同的世界观和产品哲学。

2010那年,马斯克拜访丰田章男,期望这位前辈能投资特斯拉。于是丰田用5000万美元,购了特斯拉2.7%的股份-有驾

在丰田看来,汽车首先是一种可靠、耐用的交通工具,其核心价值在于提供稳定、安全的出行服务。

而在特斯拉的愿景中,汽车更像是一个由软件驱动、持续进化的科技产品,其价值在于提供极致的用户体验和不断升级的智能功能。

一个追求极致的稳定性,一个追求颠覆性的体验,两者在根本方向上背道而驰。

合作终止后,丰田开始逐步抛售其持有的特斯拉股份。

到2016年底,这位汽车行业的巨头彻底清仓了所有特斯拉股票。

官方给出的理由是“战略方向不同”,但更深层的原因,或许是丰田高层实在无法理解甚至看不惯特斯拉那种不计成本、近乎“烧钱”的运营模式。

2010那年,马斯克拜访丰田章男,期望这位前辈能投资特斯拉。于是丰田用5000万美元,购了特斯拉2.7%的股份-有驾

那些年,特斯拉连年亏损,仅2015年就亏损了高达8.89亿美元,这在丰田这种追求精益生产和利润最大化的传统企业看来,无疑是一种冒险的“赌博”,而非稳健的造车。

于是,丰田选择了走自己更为熟悉、也更具掌控感的道路——押注氢能源。

2014年,丰田推出了其氢燃料电池汽车MIRAI,并慷慨地开放了上千项相关专利,仿佛要以身作则,引领整个汽车行业迈向清洁能源的新阶段。

从技术理念上讲,氢能源确实拥有诸多优点,例如零排放、加注速度快、续航里程长。

现实的骨感却远超预期。

氢能源基础设施建设的成本极其高昂,推广速度也异常缓慢。

国际能源署的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全球范围内的加氢站数量尚不足一千个,而同期电动汽车的充电桩数量已经突破三千万个。

2010那年,马斯克拜访丰田章男,期望这位前辈能投资特斯拉。于是丰田用5000万美元,购了特斯拉2.7%的股份-有驾

基础设施的巨大差距,使得氢能源汽车在供应链和使用场景上,完全无法与电动汽车相提并论,其商业化进程也因此被远远甩在了后面。

反观特斯拉,在与丰田分道扬镳之后,却如同被解开束缚的野马,一步步踏上了高速发展的快车道。

2012年,Model S的横空出世,凭借超过480公里的续航里程和颠覆性的科技体验,迅速吸引了全球目光。

2017年,Model 3的发布更是将电动车的价格区间打入三万美元,让电动车从一个高高在上的概念,逐渐走进了寻常中产家庭的车库。

马斯克凭借其“体验优先”的产品哲学,成功将电动汽车从传统燃油车的替代品,升级为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和科技体验。

到2020年,特斯拉的市值一路飙升,突破六千亿美元大关,一举成为全球市值最高的汽车企业,甚至超越了丰田。

有人曾进行过计算,如果丰田当初没有卖掉那2.7%的特斯拉股份,那五千万美元的初始投资,到今天其价值将高达约一百八十亿美元,这几乎相当于丰田自身市值的十分之一。

2010那年,马斯克拜访丰田章男,期望这位前辈能投资特斯拉。于是丰田用5000万美元,购了特斯拉2.7%的股份-有驾

这场误判,其代价远不止于这惊人的数字。

它更深刻地揭示了一个时代命题:在颠覆性创新面前,传统制造业所依赖的理性、稳健和循序渐进,有时会不敌科技思维的冒险、激进和对未来的大胆押注。

丰田相信市场需要长时间的教育,消费者需要缓慢的适应和接受;而马斯克则坚信,只要产品足够卓越、体验足够颠覆,用户会主动追随,甚至创造新的需求。

前者更看重流程的优化与效率,后者则更关注方向的正确与突破。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当现实摆在眼前,即便强大如丰田,也开始了迟来的转身。

2023年,丰田宣布将加快固态电池的研发计划,并设定了2027年量产续航里程达到一千公里的电动汽车的目标。

2010那年,马斯克拜访丰田章男,期望这位前辈能投资特斯拉。于是丰田用5000万美元,购了特斯拉2.7%的股份-有驾

这无疑是一次重要的战略调整,但可惜的是,距离当初与马斯克的交集,时间已悄然过去了十五年。

如今,全球电动汽车的保有量已突破四千万辆,而氢燃料汽车的数量,却依然停留在六万辆出头。

当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您认为是什么力量,让一些巨头错失了本可触及的未来,又是什么,驱动着另一些新星,最终点亮了时代?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