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现代新车羿欧的上市发布会,凭借一场对造车新势力的连番炮轰,成功引发了行业内外广泛关注。
这场看似底气十足的宣战,却在行业内激起了更深的思考。它非但未能彰显传统车企的强势回归,反而像一只无形的手,揭开了传统合资车企在新能源转型路上的困境与尴尬。
当北京现代副总经理在发布会上抛出电动车寿命可达10到20年的说法时,这场争论已经超越了一款新车产品力本身的讨论,成为了观察传统车企转型思路的绝佳窗口。
曾几何时,年销百万的北京现代是家轿市场的领军者,而今在新能源赛道上却沦为边缘玩家。这番言论究竟是技术自信的体现,还是转型焦虑下的无奈之举?答案不仅藏在销量数据中,也写在市场的真实反映里。
炮火猛烈背后的底气虚实
羿欧上市当天,北京现代高管团队将矛头直指造车新势力,批评智能座舱充斥着无用冗余功能,质疑直营模式服务效率,并强调将延续燃油车的品质基因,高调宣称这款新车能开十年二十年。
这番言论在行业内激起了不小的波澜。在电池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北京现代仍以燃油车的耐用性标准来衡量新能源汽车,这一思路本身就值得商榷。
燃油车时代,十年无大修确实是品质的象征,但电动车的锂电池衰减具有不可逆的特性,即便车身结构经久耐用,续航缩水和更换电池的高昂成本,也早已促使消费者将换车计划提前。
更值得玩味的是,当下新能源汽车的竞争维度已经发生了根本性转变。造车新势力比拼的是算力、智能驾驶技术和补能体系建设,而耐用性这一在燃油车时代备受关注的指标,在消费者购车决策中的权重已明显下降。
评判一家企业言论的底气,最终还是要回归市场表现。数据显示,2024年北京现代全年销量不足20万辆,仅为其巅峰时期年销百万辆的零头;2025年前三季度累计销量不到12万辆,市场份额进一步下滑至0.8%。在新能源板块,北京现代在售的纯电及混动车型寥寥无几,主要包括羿欧、IONIQ 5N等几款车型,其新能源车销量占总销量的比例微乎其微。
这些数据摆在面前,不禁让人产生疑问,一个在新能源市场尚未证明自身竞争力的品牌,对同行,或者说市场引领者各种抨击,这合理吗?
合资博弈下的转型困局
抛开营销层面的争议,北京现代在新能源转型上的慢半拍,早已是行业公开的秘密。当自主品牌和造车新势力早已完成市场卡位时,北京现代却陷入了起大早赶晚集的尴尬境地,其背后根源在于中韩合资双方的各自为政。
中方股东北汽集团近年来将资源大量倾斜给自主品牌,对北京现代的投入持续减少;而韩方现代汽车虽然手握先进的纯电平台技术,却迟迟不愿将其引入中国市场,导致北京现代此前推出的纯电车型多为油改电产品,在续航、空间利用率和智能化水平上,与基于纯电平台开发的竞品相比劣势明显。
合资双方的博弈将北京现代推入了夹缝求生的境地,中方支持有限,韩方诚意不足,既无法获得先进技术,又缺乏自主决策权,转型之路自然步履维艰。
直到2024年底,这一僵局才略显转机。北汽和现代宣布共同向北京现代增资80亿元,并发布了智启2030计划,承诺到2030年推出13款新能源产品。羿欧被视为该计划落地的首款纯电平台SUV。然而,韩方此次是否真的愿意放开技术限制?中方在车型研发中能否拥有更多话语权?这些问题至今未有明确答案。
80亿元增资对北京现代而言无疑是雪中送炭,但资金的投向将决定企业转型的成败。是重点投入研发,提升核心技术竞争力?还是大力铺设渠道,重建销售网络?或是加大营销力度,重塑品牌形象?这些决策都需要慎之又慎。
全球战略与中国市场的错位
现代汽车集团的全球新能源战略与中国市场的现实需求之间,存在着显著错位。在全球市场,现代汽车的新能源车型表现可圈可点,IONIQ系列在欧洲和北美市场都获得了不错的口碑。然而,在中国市场,现代却显得水土不服。
这种错位部分源于现代汽车的全球化产品策略与中国消费者特定需求之间的脱节。中国新能源消费者对智能座舱、自动驾驶技术、本地化服务的期待远超其他市场。而现代汽车往往将全球车型原封不动地引入中国,缺乏针对中国市场的深度定制和快速迭代能力。
北京现代提出的在中国,为中国,向全球口号看似美好,实则面临着巨大挑战。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已经进入了白热化竞争阶段,产品迭代速度之快全球罕见。一款新车若不能在发布时就具备足够的竞争力,短短几个月后就会被市场遗忘。
北京现代的研发能力也面临质疑。在合资模式下,北京现代长期以来依赖韩方技术输入,自身的研发团队更多承担的是本地化适配工作。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特别是智能驾驶、车联网等核心技术方面,北京现代的自主研发能力与国内头部企业存在明显差距。
北京现代若想真正实现渡己,必须重新审视自身的研发体系,建立真正适应当地市场需求的研发能力,而非仅仅充当海外技术的搬运工。
渡己之路何去何从
北京现代将2025年定为新能源元年,除了推出羿欧外,还计划将出口量提升至8-10万辆,希望借助全球市场缓解国内压力。手握80亿元增资,喊出在中国,为中国,向全球的口号,北京现代显然希望凭借全球品质加中国技术实现翻身。
然而,这条路并不好走,当前新能源市场早已过了随便推出一款车就能卖的时代,羿欧在续航、智能配置等方面,与同价位竞品相比是否具有竞争优势?用户关心的补能速度、智驾体验,它能否跟上行业节奏?80亿元增资将如何分配?是重点投入研发,还是拓展渠道?后续车型能否跟上中国市场的迭代速度?这些问题,北京现代一个都绕不开。
渡人先渡己这句slogan,本是一句清醒的自我认知,但放在当下的北京现代身上,却显得有些反讽。与其忙于质疑其它新能源品牌的不足,不如先补齐自身功课。技术是否跟上了时代?产品是否符合用户需求?股东间的利益是否真正协调一致?
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从不善待迟到者。若北京现代不能在短时间内拿出真正具备竞争力的产品,其市场存在感恐将彻底沦为历史记忆。这场渡己的考试,对这位合资老将而言,时间已经不多了。
未来的道路注定坎坷,但并非全无希望。如果北京现代能够真正正视自身问题,重新审视合资模式的价值分配,加大本土研发投入,快速响应中国市场变化,或许还能在激烈的新能源竞争中争得一席之地。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