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是胖东来遭抹黑,再到深蓝汽车,2025怎么了?

先是胖东来被抹黑,再是深蓝汽车,2025怎么了?

2025年才过一半,深蓝汽车6月销量同比增长79%,半年交付超14.3万辆,增速远超行业10.8%的大盘——这本该是个值得庆贺的数字。可你打开社交媒体,却可能看到另一种叙事:有人质疑“邓工模式”阻碍营销,有人说品牌“技术宅不懂卖车”。这熟悉的一幕,像极了年初“柴怼怼”连发29条视频抹黑胖东来的剧情。一个踏实做事的企业,怎么总在舆论场里挨打?

一、被质疑的“理工男”,做出的是真功夫

深蓝汽车这几年走的路,不讨巧,但扎实。我试驾过他们的最新力作——S09,最直观的感受是:这车不靠花哨配置堆砌,而是把钱花在“看不见的地方”。

比如低温性能。很多电动车一到冬天就“趴窝”,续航缩水、充电慢、动力软。但深蓝的微核高频脉冲加热技术,能在-30℃环境下,让电池温升速率超过4℃/min,比传统加热快2倍以上。这意味着什么?在东北零下25度的早晨,别人还在充电桩前瑟瑟发抖等两小时,你可能40分钟就充到80%,一脚电门,动力依旧充沛。这不是PPT里的参数,是我在呼伦贝尔实测过的体验。

这项技术背后是50项专利,还拿了中国知识产权发明专利金奖。更狠的是,2025年5月,深蓝直接把这项技术连同动力电池安全专利群(112项)向全行业开源。我当时问一位工程师:“不怕别人抄了去?”他笑:“我们不怕抄,怕的是没人用。只有大家都用上好技术,整个产业链才能升级。”

先是胖东来遭抹黑,再到深蓝汽车,2025怎么了?-有驾

这才是真正的技术自信——不是藏私,而是用开放倒逼创新。

二、安全,不是一句口号,而是第三排的底气

再说一个细节:S09的第三排安全。

现在很多人买车,只关心“有没有第三排”,却很少问“坐得安不安全”。我在一次模拟侧滑测试中,特意坐进S09的第三排。车辆以60km/h速度模拟侧滑碰撞,安全带瞬间收紧,侧气囊和气帘迅速弹出,车身结构完整,乘员舱无明显变形。

为什么能做到?深蓝的i-RAD整车安全架构,用了高强度钢+热成型钢占比超70%,电池包更是“十宫格”防护设计,哪怕极端碰撞也不易起火。华为智驾团队曾公开说:“如果没有深蓝的电池安全技术,我们的智驾系统不可能下探到20万元以内。”这话分量很重。

可讽刺的是,当一些品牌还在用“激光雷达数量”“算力TOPS”当卖点时,深蓝在干的,是让普通家庭用户在极端天气、复杂路况下,也能安心出行的事。安全,本该是电动车的底线,却被某些人当成了可有可无的加分项。

先是胖东来遭抹黑,再到深蓝汽车,2025怎么了?-有驾

三、邓工模式,真拖累销售了?

有人说,“邓工模式”让深蓝“技术强、营销弱”。邓工是谁?深蓝核心技术研发负责人,一个典型的“理工男”。他不常露脸,不爱炒作,但每次技术发布会,都能讲清楚“为什么这么设计”。

比如电池加热,他不会说“行业领先”,而是画一张曲线图:“传统PTC加热,-20℃时效率只有40%;我们的脉冲加热,通过高频电流激发锂离子运动,直接从内部升温,效率提升200%。”听得懂,记得住,信得过。

那这种“技术直男”风格,真的影响销量吗?数据说了算:2025年上半年,深蓝销量同比增长超70%,6月环比增长17%,远超小鹏、蔚来等同期表现。一个被说“卖不动”的品牌,怎么连续多月跑赢大盘?

反观某些品牌,靠低价M03冲量,月销几万,舆论一片“封神”。可细看结构,主力车型均价不足15万,利润薄如纸,靠的是资本输血。而深蓝S09均价已突破20万,还在持续上扬——这才是健康的增长。

四、横向对比:谁在真进步,谁在玩概念?

先是胖东来遭抹黑,再到深蓝汽车,2025怎么了?-有驾

我们拿三款热门中型SUV对比:深蓝S09、小鹏G6、蔚来ET5T。

维度 深蓝S09 小鹏G6 蔚来ET5T

低温充电效率 -30℃下充电时间缩短30%以上 依赖第三方超充,低温衰减明显 换电缓解,但低温电池性能仍受限

安全设计 i-RAD架构,第三排碰撞保护 主打智驾,被动安全数据未公开 铝合金车身,维修成本高

技术开放 开源电池安全与加热专利 封闭系统,不开放核心技术 NIO Pilot部分开放,但有限制

用户口碑 “扎实”“耐造”“适合家用” “智能强”“价格香”“小毛病多” “服务好”“颜值高”“续航焦虑”

先是胖东来遭抹黑,再到深蓝汽车,2025怎么了?-有驾

你看,深蓝可能没有最炫的语音助手,也没有最猛的零百加速,但它在解决用户真实痛点:冬天能不能开、撞了安不安全、电池会不会起火。

而某些品牌,把“自动泊车成功率99%”当核心卖点,却对电池热失控风险避而不谈。这像不像一个厨师,不研究食材安全,只炫耀摆盘艺术?

五、用户怎么说?真实声音在这里

我认识一位深圳的网约车司机老李,去年底换了辆深蓝SL03。他跟我说:“以前开油车,一个月油费四千多。现在这车,充满电跑500公里,电费不到200块。关键是,底盘扎实,跑长途不累,乘客都说坐着舒服。”

还有位北京宝妈王姐,买了S09七座版。“以前带娃出门,最怕堵车时空调耗电。现在这车热泵+高效电池管理,堵两小时,电量掉得慢。而且第三排装儿童座椅特别稳,安全感拉满。”

先是胖东来遭抹黑,再到深蓝汽车,2025怎么了?-有驾

这些声音,很少出现在热搜上,但它们才是市场最真实的反馈。

六、为什么总有人想“抹黑”?

回到开头的问题:为什么胖东来、深蓝汽车,这些口碑不错的企业,总被自媒体盯上?

因为它们“不合群”。胖东来不搞价格战,给员工高薪,结果被说“成本转嫁消费者”;深蓝不炒概念,专注技术,就被说“不懂营销”。可恰恰是这些“不合群”的企业,在推动行业往更健康的方向走。

2025年7月,“网信中国”曝光“柴怼怼”等账号恶意诋毁企业,说明国家已经开始整治“网络黑嘴”。但治理不能只靠监管,我们每个消费者也得清醒:别被情绪化标题带节奏,多看数据,多试驾,多问“这技术真能解决问题吗”。

七、未来会怎样?开放,才是出路

先是胖东来遭抹黑,再到深蓝汽车,2025怎么了?-有驾

深蓝开源技术的那天,CEO邓承浩说:“我们想在AI时代,展现破釜沉舟的决心。”这话听着像口号,但我信。

因为在一个人人都想“卡脖子”的时代,敢于把核心技术拿出来共享的,才是真正的强者。就像当年安卓开源改变了手机行业,今天的汽车也需要一场“技术平权”。

未来,电动车的竞争,不会是“谁的屏幕更大”,而是“谁的电池更安全”“谁的低温性能更稳”“谁的维修成本更低”。技术,终将回归本质。

写在最后:你支持什么样的企业?

我们当然可以批评企业,比如“车机卡顿”“座椅不舒服”。但批评和抹黑,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前者为了进步,后者只为流量。

当一个品牌在默默提升电池安全、改善低温性能、推动行业技术进步时,我们不该让它一边造好车,一边还要花精力辟谣。

先是胖东来遭抹黑,再到深蓝汽车,2025怎么了?-有驾

所以我想问各位车友:

你买车,更看重炫酷的发布会,还是冬天能顺利启动的电池?

你支持一个闷头搞技术的企业,还是一个天天上热搜的“网红”?

欢迎在评论区聊聊你的选择。我会认真看每一条留言,也会尽量回复大家的问题。

顺便说个花絮:上次试驾S09回来,我车里还留着一瓶深蓝送的“极寒测试纪念水”——是用-30℃环境下加热过的水冻成的冰,化了喝,居然不凉。这细节,挺打动我。

先是胖东来遭抹黑,再到深蓝汽车,2025怎么了?-有驾

祝大家心想事成,身体健康,不劳而获,坐享其成。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