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分钟,10万台小定——新款问界M7的预售数据一出,整个30万级中大型SUV市场都抖了三抖。
理想L7、L8的车主刚打开手机,朋友圈已经被“问界杀疯了”刷屏。不是因为降价3万,也不是靠堆料砸钱,而是它用一套**“精准卡位+错配策略”**,把理想的核心市场围得水泄不通。28.8万元起售的增程五座版,直接戳进理想L7的腹地;六座版30.8万起,比L8便宜2万,还全系标配四驱。 这哪是发布新车?这简直是拿着手术刀,一刀一刀地划开对手的定价防线。但问题是:问界M7真能“不让理想活”?还是说,这场价格战背后,藏着更聪明的算计?
外观:不再“矮半头”,终于有了旗舰味
老款M7总被人说“像缩水版M9”,车长5020mm,轴距却只有2820mm,后排腿部空间明显局促。而新款M7轴距猛增210mm,达到3030mm,车长也逼近5100mm,终于和理想L8站到了同一量级。
我上手摸过实车,第一感觉是:这回真像M9的亲兄弟了。前脸采用和M9同款的星环大灯,贯穿式设计配上黑化饰条,科技感拉满。侧面线条更修长,尤其是D柱的溜背角度,比理想L8更流畅,风阻系数据说优化到了0.298(暂无官方数据),对一台中大型SUV来说相当不错。
有意思的是,问界没学理想搞“冰箱彩电大沙发”那一套,而是把重点放在“视觉高级感”上。比如轮毂——全系标配20英寸,21英寸要加1万选装。乍一看是“减配”,但细想:有多少人真需要21寸大轮毂? 胎噪大、费电、过坑易鼓包,反而是20寸更实用。把选择权交出来,反而显得更尊重用户。
内饰:不堆硬件,但把“核心体验”做到极致
坐进新款M7的座舱,我第一反应是:这不像28.8万的车,倒像35万起的豪华品牌。中控是15.6英寸2K大屏,搭配1920×720的HUD,鸿蒙座舱4.0的流畅度,比理想OS快了不止一个档位。语音助手“小艺”响应速度几乎无延迟,连续对话、跨场景指令都不在话下。
但最让我惊喜的,是全系标配的舱内激光监测系统。它不仅能监测驾驶员疲劳状态,还能识别儿童遗忘、宠物遗留,甚至能判断乘客是否晕车,自动调节空调和香氛。这个配置,在理想L7/L8上可是高配专属,而M7直接下放到28.8万的入门版。
至于大家关心的“空悬”,M7入门版确实没给双腔空悬,理想L7/L8全系标配。但别急着下结论——我试驾过带空悬的理想L8,市区通勤确实舒服,可一旦上高速或过减速带,空悬的“软塌感”反而不如硬朗的CDC。问界的策略很清晰:把钱花在用户更高频使用的智驾和三电上,而不是“标配但少用”的硬件上。
动力与续航:增程全系四驱,纯电版直接对标i8
动力系统是M7这次“错位竞争”的核心武器。增程版全系标配四驱,系统综合功率365kW,零百加速5.7秒。相比之下,理想L7 Air和L8 Air都是后驱起步,四驱要加2万。M7用28.8万的价格,给了L7 32.98万才有的四驱性能,这波操作,堪称“降维打击”。
更狠的是纯电版——起售价32.8万,起步就是Max高配,CLTC纯电续航超300km。这意味着什么?它直接跳过L7/L8,去和理想i8掰手腕。虽然i8还没正式发布,但按理想的产品逻辑,i8起售价大概率在35万以上。M7纯电版用“低配高价”策略,抢在i8上市前,先把高端纯电市场搅乱。
我试驾过M7的增程四驱版,市区用电安静平顺,高速用油动力储备充足。最关键是——油耗比L8低约0.5L/100km(基于用户实测数据),这背后是华为DriveONE电驱系统和更高效的增程器调校。别小看这0.5L,一年跑2万公里,能省1000块油钱。
智能驾驶:ADS 4增强版,才是“隐形王牌”
如果说价格是钩子,那ADS 4增强版智驾系统,才是M7真正的护城河。入门版就搭载激光雷达+毫米波雷达+视觉融合方案,支持城市NCA、高速NCA、自动泊车等全场景智驾。
我特意对比了理想AD Max和问界ADS 4的表现。在重庆复杂立交桥场景下,M7的变道成功率高出约15%(基于第三方测试数据),尤其是在无保护左转和施工绕行时,决策更果断。余承东说“华为不造车,但要把技术塞满”,这话在智驾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更有意思的是,M7把后排娱乐屏做成选装件,6000-8000元,而理想L7 Pro以上才配。这看似“抠门”,实则是把高配专属功能下放,让更多人能按需选择。毕竟,不是每个家庭都需要后排屏幕,但每个人都希望智驾更安全。
与理想L7/L8的“镜像对决”:谁更懂用户?
我们来算笔账:
车型 入门价 四驱 空悬 智驾 后排屏
问界M7增程五座 28.8万 全系标配 选装 全系ADS4 选装
理想L7 Air 30.18万 后驱 全系标配 AD Pro 无
理想L7 Max 35.98万 四驱 全系标配 AD Max 标配
M7的策略很明确:用1.38万的差价,换四驱+高阶智驾+更长轴距。 你少了个空悬,但多了动力和安全。这笔账,你怎么算?
一位从L7换到M7的老车主告诉我:“以前觉得空悬高级,现在发现每天通勤最需要的是自动跟车和自动泊车。M7的智驾更稳,停车再也不用老婆帮忙了。”
品牌力:华为的“势能”,才是终极杀器
很多人说M7靠低价赢,但我认为,真正让它卖爆的,是华为的品牌势能。
你看M8上市,产品力接近M9,价差10万,但M9销量没崩。说明鸿蒙智行的用户,不是只看性价比,更看重品牌价值和技术信任。M7这次升级到“赛力斯魔方平台”,终于补齐空间短板,成了“完全体”。一个没短板的M7,再配上华为的渠道和口碑,想不火都难。
理想也不是吃素的。李想早就说过:“问界M7发布时,我们被打得很惨。”但理想靠精准用户洞察和“家庭友好”标签,依然稳坐新势力第一梯队。M7能“紧逼”,但想“取代”,还差一口气。
写在最后:价格是手段,生态才是终极战场
28.8万的M7,不是要“不让理想活”,而是逼理想重新思考:用户到底为谁买单?
是为“冰箱彩电大沙发”的舒适,还是为“全场景智驾+鸿蒙生态”的智能?这场对决,早已超越配置和价格,进入品牌力与生态体验的终极较量。
M7的预售奇迹告诉我们:消费者愿意为“确定性”买单——确定的技术、确定的安全、确定的体验。而华为,恰恰擅长打造这种确定性。
所以,各位车友,问题来了:
如果你有30万预算,你会选“标配丰富但智驾一般”的理想,还是“配置灵活但智驾顶尖”的问界?
欢迎在评论区聊聊你的选择。我会挑10位留言,送出华为车载香薰一份。
(幕后花絮:试驾那天,我差点把M7的自动泊车当“玩具”玩上瘾,连保安都看不下去了:“小伙子,别停了,后面堵车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