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数据出来,倒让我对赛力斯的情况多了点兴趣。别说,这几个月销量能增长8.33%,光看数字挺令人振奋的。如果回头一看,今年前九个月总销量还是掉了7.79%,这不还是在行业整体环境不好、渠道竞争激烈的大背景下吧?未来还得看它怎么稳住阵脚。
我记得之前跟一位朋友聊天,他在某4S店待了几年,谈到赛力斯,他说:不过就是个奈何不了的微增长,真正能撑起品牌的,还是问界那几款大单。他还吐槽:你像问界M9那样,老实说,交付那么多,成本压得也厉害,售价这块不比十年前十几万的车,利润空间其实很薄。可要是销量不好,工厂怎么保证那帮工人每天开工?话里其实有点拧巴。
估算一下,9月产量达到49247辆,销售达48286辆,意味着生产几乎和销售持平,几乎没有库存积压。这个比例意味着他们对出货节奏还是挺敏感,可能是想赶在季度末做好收官。
最让我好奇的,是这半年问界交付超14.7万辆。对比同级别、同价位的新能源汽车,似乎问界在市场上的表现还算可以。问界M9单车成交超过6.2万辆,别看几个月满载交付,那可是几乎每辆都拼劲十足的销量,价格超过40万,算是高端专业路线的杰作。不过我在想,这个价格档对于普通消费者是不是门槛还是高了点?看来,问界依旧走精品路线,但要扩展用户群,可能还得考虑降低入门门槛。
(这段先按下不表)我刚才翻了翻笔记——其实这几年我一直在跟踪研发和供应链的故事。疫情、芯片短缺、零部件涨价,供应链就像个拼图游戏,每次都得赶时间拼凑。赛力斯这种不差钱的集团,似乎还算有底气,但背后也有一些值得琢磨的地方。比如说,供应链的压力大不大?有没有因为成本上升,导致售价高腾,影响了普通消费者的购买力?我猜,这也是所有车企都在挣扎的问题。
想想汽车工厂,生产线像极了流水线上的披萨店,各个环节都得快而准,否则就报废率高,钱就不赚反亏。赛力斯产能这块,报告说9月生产了49247辆,同比增长12.51%,说明他们扩大了产线。到底是真扩了,还是为了赶季度目标?毕竟,去年还在追爆款闹剧情,今年更关注稳增长——挺难的。
说到自动驾驶智能化,赛力斯在这块走得倒也不慢。问界M9旗舰车型,配备了不少真家伙,比起同期早期那些概念车,已经实打实落地。买单的用户,比起15年前那个汽车是交通工具的时代,门槛变高了。现在多半是用科技碰撞理想,买车就是买体验。不过我总觉得,这种科技感挡不住用户的用车痛点。
就像我有个朋友,30出头,平时开个家用SUV,但他换车一点都不考虑什么自动驾驶辅助,他说:只要车够稳,不闯祸就行。你说的那些钛合金屏幕、激光雷达,有用吗?我还得每天琢磨怎么避坑。我觉得他的话点醒了,科技再牛,用户还是喜欢穷开心的实用。
这让我想到,车企到底是怎么平衡研发和供应链的?是不是要一直鞍马劳顿追逐新技术,毕竟,这也是车企保持差异化和吸引力的武器。但也别忽略成本和流水线效率。研发再牛,也覆水难收。
一些同行评论说,赛力斯其实走得挺稳,不像某些拼命快跑的品牌,库存积压不多,客户反馈都还不错。今年9月的销量增长,算是逐步回稳。行业整体环境还是不太乐观,从去年底到插电混动、纯电的价格战打得很激烈,很多厂家都在缩减毛利空间稳定市场。
突然想到个问题:前几天,朋友在修车店跟我说:你知道吗?现在不少车,油耗比最开始标的要高出20%,还得换个滤清器、刹车片。我心想,电动车就算没有油耗,电池的折旧率其实也挺高的。那长远来看,新能源车的保值率还能不能撑得住?这问题挺受关注的。
说到保值,赛力斯的问界车型一开始市场反响挺好的,但时间一长,二手市场也开始出现价格腰斩。其实也正常,毕竟,科技更新换代太快,旧款车型不可能一直藏富于民。买车不是买股票,还是得考虑自己用得好不好。
嗯,怎么说呢?对于我来说,买车就是个折腾。对,技术在发展,但是不是要一味追新?如果我想用几年都不出事,买个靠谱的传统车,未尝不可。赛力斯这些新星,确实值得关注,但我心里还是有个现实的声音:未来几年,汽车市场的天平,还会偏向谁?那不就是个大问号。
(这段先按下不表)我还想到一个细节:问界M8的销量,数据就少说了,可能还没公布得这么明晰,但我估计,作为中高端车型,环境压力也挺大。用户对智能化的期待越来越高,可是真到了体验环节,复杂的系统,用起来是不是顺手?
哈,没有细想过的是,这些销量数字背后藏了多少隐藏故事?比如说,背后供应商的拉胯、销售渠道的调配、售后服务的标准。这些都像暗流一样,支撑着一台车的幸存与死去。
有件事我倒是真想问问你:你觉得,哪一款车型,现在看来靠谱?是不是也像我一样,有点看不清未来的迷雾?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