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有没有发现,打车这件事儿最近几年变得有点不一样了?以前出门想打个车,还得提前掐点算时间,生怕碰上高峰期,司机都在绕圈;现在呢,手机点一下,车就跟约会用的对象一样,直接到你门口,谁还去路边伸手拦出租啊?但是呢,巡游出租车并没有彻底消失。恰恰相反,像海安市这种地方,2025年还要新一轮巡游出租车的投放和更新,你说这是不是又一次让我们思考:咱们的城市出行到底需要什么样的出租车?
首先问一句,为什么还要上那么多巡游出租车?滴滴快车、网约专车越来越多,大家对传统“打表儿”的出租车好像热情不高了。咱们是不是可以直接让巡游出租车自然淘汰,由网约车接管出行江山?听起来是挺现代的,但真要这么干,城市交通还真不见得能跟上。你可能没注意,一个城市想有序高效又公平的公共出行,不只是为了方便年轻人的手机出行,还得考虑到老人、孩子、不会玩智能手机的那些人,人家才不管网约车那套。巡游出租车的存在,其实是个底色,是城市里的一道保底安全线。
这次海安市巡游出租车投放,涉及交通、发改、公安、财政、人社、市场监管、金融监管、信访……一大堆部门联合起来开会,是不是阵势有点大?其实这事大到不只是换几辆旧车、补贴几个司机那么简单。这是典型的“城市管理的综合作业”。你问为什么非得这么多人一起管?谁不想让车子干净一点、安全一点?谁不希望开出租的能挣得多一点,坐车的能花得少一点?但是公共资源总量是有限的,司机是有限的,路面空间是有限的,大家都想分块蛋糕,就得拉一帮人协商。
说到底这个投放有几个关键词,各地基本差不多,海安这次特别强调“总量平衡、择优录取、公平公开公正”。听着简单,其实每一个都考验着城市的操作水平。什么叫总量平衡?就是不能胡乱上车,马路不是无底洞,车太多了载客不多、空驶多了浪费油;车太少了,等车要死人,谁都抱怨。择优录取更有意思,出租车运营资格不是谁想开就能开的,这跟高考录取似的,要“选拔”。昔日街头老出租,慢慢会淘汰一些服务不行、车况差的,把新鲜血液有序注入。这其实是在提高行业门槛,让司机、车辆、服务都过关。“公平公开公正”,说实话,是很多年才让老百姓敢把打车当放心事。要不是这些年城市管理越来越强调公开透明,这些资格审批往往是暗箱操作,谁知道坐上车,会不会司机跟谁“关系好”才上的岗?
最值得琢磨的是新能源这个事儿。新能源纯电动车辆,这两年蹭蹭往上冒,政策也跟进,说能享受补贴——到底是不是个好主意?你琢磨琢磨,换车是成本,司机是不是愿意直接换成新能源,还真不好说。有些老司机习惯了烧油,觉得电车不“结实”;乘客有的也嫌电车不如油车稳。可政策无疑在用补贴鼓励大家拥抱新技术,说白了这是在为绿色出行“铺路”。如果只靠情怀、口号谁都不动,肯定得真金白银刺激一下。不然你让大家冒着换车风险就为环保买单,谁信?
我们能不能想得再远一点,政府这么折腾巡游出租车,最终图什么?其实不是为了让大家打车更轻松那么简单,更是城市治理里的一步棋。你看,巡游出租车是最能直接体现一个城市公共交通水平的窗口。司机的服务好不好,车况是不是干净,价格是不是公开透明,甚至礼貌用语用不用得标准,全都决定了城市给外人的第一印象。有城市曾把出租车驾驶员当成“城市文明使者”,理由很简单:外地人刚下火车、飞机,第一个跟你深聊的99%是出租车司机。这群人能不能给你留下好印象,一定程度上就是行政管理水平、公共服务能力的一个缩影。
巡游出租车和网约车,真不是此消彼长的关系,肯定不是你死我活的竞争。这两者其实是互补的。有了互联网才有了滴滴快车,但是不是所有人都适合用手机叫车,城市也容不下那么多“野生平台”。网约车再快,也不见得每家都讲究服务。巡游出租车的管理,是跟城市日常网格治理、社区服务、应急响应、公平保障这些综合起来的。所以各地才不放松巡游出租车的更新迭代运行,这是一种底线思维:就算天塌了、系统崩了,你还可以走到马路边上招手叫一辆巡游出租。
再想深一点,这种全新的投放方案,能不能真正提升打车体验?你怕是三个月后就忘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投放和换新,是不是又变成纸上谈兵?很多人不在乎车子多新,关键是司机的态度、服务质量、价格的明白透明。业务部门一旦草草启动了投放,补贴发完就撒手,结果就是“换汤不换药”,车是新了哥们儿,体验还是老样子。巡游出租车变成了高价“老爷车”,没人愿意坐。真正的服务升级,其实全套组合拳:车新了,司机得接受新的技能培训,服务规范得明确下来,价格结算系统更透明,投诉处理更快,总之是“全面提升”,不能只换个外壳。
还有,每每遇到城市交通类的新政策,你有没有被一句口号搞晕:高质量发展。到底什么是高质量,谁说了算?乘客当然想要省钱又舒服,司机想挣钱又轻松,政府想管理省力又安全,市场想要公平又竞争有序——这根本就是个动态博弈。所谓高质量,其实不是一蹴而就,而是持续优化:今天觉得了不起了,明天又发现有更好的,得不停磨合。
巡游出租车行业想要健康发展,避免变成利益层叠的泥潭,你就要有一套能自我调整的规则。总量调节,有了数据就能动态调整;择优录取,随时废弃掉不合标准的老车和老制度;开放透明,所有程序和资格公开,谁都能查得到。新能源政策有了,你还得看执行效果,司机补贴要及时到位,车企、运营公司是不是共同探索更好产品?这些问题,一个都不能放掉。绿色智慧出行,目前很多城市就停留在“绿色”两个字上。智慧出行说来说去,未来要人工智能、无人驾驶配合出租车管理,打车变成“智慧游乐场”不只是梦想。我们不妨想想,多少城市的出租车公司,花了一大把钱上了智能终端,结果司机用着还不如微信群转账灵,乘客也就是跟着凑热闹。
最后想问一句,出租车到底是城市的必需品,还是过时的遗迹?谁说了算?答案只有一个:平民百姓的生活习惯。只要城市里还有很多不会用手机的小孩和老人,出租车就得存在;只要有需求,行业就得更新升级,无论是油是电,是人工驾驶还是未来无人车。投放工作干得再漂亮,最终体现在每一个普通人能不能坐上一辆安全舒适、价钱明白、服务周到的车。行业的未来,不在于几场所谓“创新启动会”,而在于每一次出行都能让人说一句:“这车开的真靠谱!”
所有的政策、补贴、革新,归根到底就是确保巡游出租车真正成为我们出行的“底气”,是城市里不可替代的公共资源。高质量发展说了那么久,能不能真正做到“让老百姓出行无忧”?等每一辆出租车都能让人安心掏钱上车,司机也愿意真心付出,那才是真正的城市进步。
本文以推动社会文明进步为目标,如涉及权益问题,请提供相关证明,我们将依法调整或删除。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