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刚亮,停车场的水泥地还留着夜雨痕迹。一辆猛士M817安静地停在角落,像个咬紧牙关的老兵。侧面线条能看出其非承载式车身的刚毅,底盘距离地面足够塞进一个小学生。灯光一闪,没有发动机轰鸣,只有电子转动的极轻低吟。附近几个穿登山鞋、背工兵铲的男人,想凑近,却被15颗感知模块齐刷刷盯住。此处不是靶场,却有点像——大家都在等一个结果:华为的乾崑系统,究竟能不能让这辆猛士M817颠覆越野规则?
有意思,“智能”二字对越野圈的冲击,比沙丘上的飓风还猛烈。眼下猛士M817预售数据冲到天花板,1小时订单近万辆,已然把新车发布变成了流量大戏。但作为旁观者,我对数字保持天生的怀疑。“真香”定律是有,但“真离谱”也不少。所以,别光看数据,得把车拆开——不是物理上的,而是逻辑链上的。
这车最有底气的地方在于“军工”和“智能”两重基因嫁接。传统硬派越野讲什么?底盘强度、车身刚度、三把差速锁、涉水深度、扭矩参数。如果是老司机,看到38,000N·m/°车身抗扭刚度,很可能会嘴角一挑:“这怕不是坦克骨头吧?”确实,这些为了穿越无人区而生的参数,猛士M817一样不缺。而且比不少老牌硬派还更进一步。
只是典型硬核越野的“日常体验”经常让人怀疑人生,方向盘和古早健身环对抗有得一拼,停车是手艺活,隔音属于“风雨同舟”。猛士M817这次大刀阔斧,把华为乾崑ADS 4系统和鸿蒙座舱一起塞了进来。你以为,车上的那一堆雷达摄像头只为自动泊车么?错了,它们是为野地设计的“哨兵”。比如在沙漠,提前用激光雷达把沙丘模型画出来,系统代劳思考路线,让“孤勇者”也能像带着导航的散步党。岩石路段,HUD投射轮胎轨迹和石缝交互,一眼望穿死角。硬汉也能科技养生,听着有点讽刺,但好用是真的好用。
但理性来说,越野不是只看硬件和感知模块挂满车身。2挡纵置11模PHEV架构,高达505kW功率、848N·m扭矩,这些表面数字,足以让传统6.0T发动机汗颜。更有意思的是在高原沙漠也不动力衰减——理论上,风沙和稀薄空气什么的都成了纸老虎。至少从参数上看,猛士M817是个不怕极端的狠角色。
不过,在数字和技术狂欢背后,是不是意味着“传统越野范儿彻底终结”?我持保留意见。领先技术确实能把曾经一身壮汉的苦活变轻松,比如后轮转向让这辆5米多的庞然大物,掉个头比小轿车还灵巧。蟹行模式什么的,用起来像在指挥机器人搬家。又比如鸿蒙座舱,实时显示轮胎压力、悬挂行程,再来个四音区语音,把越野教练装进你的车里。体验上确实降低了门槛,越野也不像以前那样需要过多的“苦练+天赋”。
但站在旁观者角度,问题并未终结。例如,大量传感器和智能算法在极端环境下的长期稳定性如何?毕竟高温沙暴、强磁干扰,对电子产品有“特殊友谊”。智能成分越高,失控时的“智障”概率也在变大。如果车机系统掉链子,最后还是要人捡工具、埋头下车,那才是真正的极限时刻考验。科技,有时和现实越野的“原生态”冲突并存。
回到价格,不得不感叹一句:“降维打击在座各位都是小学生”。31.99-34.99万,同时踩在燃油硬派越野和新势力智能车区间。对消费心理来说,这就是既要诗和远方,又想前排享受科技。不少城市精英和年轻群体心动了,因为大多数人的越野其实只是“露营+朋友圈拍照”,剩下时间都是在地库穿行。传统越野车的“9成煎熬、1成快乐”,正被猛士用智能系统抹平。如果说以前越野是苦行僧,现在猛士M817直接给大家加了豪华羊毛地毯和智能助手——体验上确实像换了赛道。
至于产能和交付,预售火爆也许是好事,也可能是噩梦。万千车主的期盼和现实产能之间,总有不可调和的摩擦。而且智能越野本身还处在技术迭代的快车道上,几年后到底谁家“智商”更高,没人能下绝对结论。而关于智能与越野本质,“不用流汗,不用技术,靠算法就能上山下河”?这不是简单的进步,也许也是一种新的门槛。
越野的味道是什么?是泥泞里拔车、是破冰河涉水,还是智能算法一键开路?猛士M817像个新人类,混合了军魂和代码,横冲直撞。但等雷达和传感器全都落灰了,司机还记不记得手动切换差速锁、踩住油门冲沙丘,这就得靠自己了。
最后想问,“越野的乐趣,是痛并快乐的原始冲击,还是轻松掌控的智能体验?” 猛士M817的出现,是让大家都能进山下河,还是把越野变成了比拼激光雷达参数的新赛道?当新技术涌入传统领域,每一场革命都有代价。你想好,要用什么方式去“野”了吗?
我们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倡导文明、健康的社会风气。如有内容调整需求,请提供相关证明以便处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