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隔月余,首汽集团同因故再被罚

说实话,看到最近这条新闻的时候,我还真有点意外。堂堂首汽集团,新中国第一家国字号出租车公司,搞了七十多年的交通服务,怎么会在同一件事上接连栽跟头? 这可不是什么小打小闹,而是在短短一个多月里,因为“没按旅游电子行程单提供服务”又被罚了一次。前脚8月刚被罚了2000块,7月还因为给没备案的旅行社拉活儿被罚5500,这后脚9月又来了,简直是“三连击”。你说这事是不是有点打脸?

要知道,首汽在很多人心里可是“国民级”的存在。当年开大会、接外宾,清一色的首汽车队,那叫一个排面,走路都可能有点摇头晃脑。现在呢?成了行政处罚栏里的“常客”,这反差,真是让人唏嘘。不是说你不能犯错,但同一个坑连摔三回,这就不是运气问题了,是管理出问题了吧?

咱们掰开揉碎了看,这次被罚的核心是“未按旅游电子行程单提供服务”。听着挺官方,其实说白了就是:你承诺了去哪儿、啥时候到、走哪条线,结果没做到。 对游客来说,这可不只是耽误时间那么简单。人家可能赶飞机、约了景点门票、订了餐厅,你这一变卦,全乱套了。这不叫服务,这叫添乱。 想想你自己要是大热天带着家人等车,司机临时改路线还不给解释,是不是能气得蹦起来?

相隔月余,首汽集团同因故再被罚-有驾

再往深了想,首汽旗下有“首汽约车”、“首汽租车”这些响当当的品牌,主打的就是一个“靠谱”和“品质出行”。可现实却是,连最基本的履约都成问题,你还怎么让消费者为“品质”买单? 现在网约车市场竞争多激烈啊,滴滴、高德、T3、曹操哪个不是虎视眈眈?人家拼价格、拼服务、拼技术,你这边倒好,基础服务都守不住,这不是自己把路走窄了吗?

有意思的是,就在首汽频频被罚的同时,不少新兴出行平台反而在“支棱起来”。比如T3出行,背靠三大车企,车辆统一、司机培训严格,主打安全合规,最近在多个城市份额涨得飞快。还有曹操出行,强调“新能源+公车公营”,司机都是专职的,服务稳定性强,用户口碑一直不错。相比之下,首汽这种“老咕噜棒子”式的管理漏洞,就显得特别扎眼。

更关键的是,现在消费者早就不吃“国字头”这一套了。你牌子再硬,服务不行,照样被吐槽到网上“跌冒烟了”。你看那些社交平台上,多少人吐槽“首汽约车司机绕路”、“说好的商务车变面包车”……这些负面评价积累多了,品牌形象就得崩。毕竟现在是互联网时代,一个差评能传遍全国,你一次罚款可能只交几千块,但损失的信誉,千金难买。

相隔月余,首汽集团同因故再被罚-有驾

说到这儿,咱也得客观一点。首汽的底子确实还在。覆盖近300个城市的服务网络、多年积累的线下运营经验、以及“首汽”这块金字招牌,这些都是实打实的优势。 问题是,优势能不能转化成竞争力?我看悬。如果内部管理跟不上,技术投入不到位,光靠吃老本,迟早得被后来者掀翻在地。

举个例子,现在很多平台都在推“行程保障计划”,司机违约自动赔付;还有AI智能调度,确保按时接驾;甚至连车内摄像头都成了标配,全程录音录像保安全。可首汽呢?还在因为“没按行程单走”被反复处罚,这管理水平,别说L2级辅助驾驶了,感觉连“手动挡”都没挂稳当。

而且你发现没有,它的业务看似庞大——客运、租赁、能源供应、移动出行……但仔细一看,各个板块之间像一盘散沙,缺乏协同。 首汽约车和首汽租车到底有没有打通数据?司机资源能不能共享?用户体验能不能统一?这些问题不解决,再多的“四大业态”也只是数字游戏。

最让我担心的是,这种连续被罚,会不会只是冰山一角?一个企业如果对规则都开始麻木,那它的服务标准、安全底线还能守住吗? 别忘了,出行行业最怕的就是安全问题。一旦出事,可不是罚点钱就能了结的。

相隔月余,首汽集团同因故再被罚-有驾

所以你看,表面上是一张张几千块的罚单,背后暴露的却是整个服务体系的松动。首汽需要的不是赶紧交罚款,而是好好照照镜子,看看自己还配不配得上“首”这个字。 是继续当个躺在功劳簿上的“老资格”,还是真正沉下心来,把服务做到让用户觉得“真香”,这是个问题。

想想看,如果你要出差,有两个选择:一个是曾经风光无限但最近频频“翻车”的老牌劲旅,一个是管理严格、服务透明的新锐力量,你会怎么选?

相隔月余,首汽集团同因故再被罚-有驾

这样的首汽,你还愿意为它的“情怀”买单吗?你觉得现在的首汽,还值得信任吗?你会考虑用首汽约车吗?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