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媒体说,近些年,日本汽车行业里吹起了一股拆解中国新能源车的风潮。
从五菱宏光到比亚迪,再到吉利和小米,几乎所有有名的国产车都被日本专家给“动手”拆解过。
这些拆解的分析报告,还被整理成了专业的书籍,售价竟然高达四万多人民币,对外销售。
以前那位日本的汽车“师傅”,为何会如此专注地研究中国“徒弟”做出来的东西呢?
日本人为何开始疯狂拆中国车?
这次拆车事件得追溯到2021年。当时,日本NHK电视台推出了一档特别节目,邀请名古屋大学的山本真义教授现场拆解五菱宏光MINI EV。原以为能轻松挑出这款便宜电车的毛病,结果却让在场的日本专家们都震惊了。
拆开车身后,他们发现五菱宏光的成本控制简直到了极致。动能回收系统直接砍掉,水冷系统改成风冷,直流电机换成更便宜的直流变频电机。
这三项调整一下来,成本迅速降下来,可性能表现一点不输价格七点七万的丰田C+POD。至于五菱宏光MINI,3.88万就到手,直接把日本人引以为傲的性价比狠狠击垮了。
让日本的专家们更惊讶的是,这车竟然用上了模块化设计,就好比拼乐高一样,哪儿出问题了就拆掉换个新的。这一招不仅省了制造的成本,还大大提高了维修的速度和方便度。
山本教授拆完车之后直呼:“日本制造业的未来真是一片暗淡。”要知道,日系车一直以价格实惠和性价比高出名,现在这招被中国车企破解,还反超了,哪能不让人觉得心塞呢?
拆掉五菱宏光之后,日本汽车圈似乎发现了个新的“突破口”。从2021年起,各大车厂和研究机构纷纷把注意力转向中国的新能源车,想从中摸索出点什么来。这种由技术输出者变成技术“粉丝”的转变,在日本汽车的发展史上还是头一次见。
技术碾压让日本彻底服气
要是说五菱宏光让日本人认识到了中国车的性价比优势,那么比亚迪海豹的拆解,真搞懂了中国车的硬核技术。本事差不了,实力就摆在那儿。
到了2023年6月,日本最大出版社日经BP社搞了一场规模挺大的拆车行动,主要盯上了比亚迪海豹。现场聚集了百余名专业人士,比如汽车工程师、材料领域的专家以及媒体记者啥的。
拆车时,日本专家对海豹采用的刀片电池+CTB架构赞叹不已。这套设计巧妙地把车身、电池和底盘融为一体,不仅解决了磷酸铁锂电池能量密度偏低的问题,还让整车结构更加坚固。海豹的高压系统和动力控制单元更是让日本专家眼前一亮。
专家们一打开海豹的多媒体控制器,就看到里面装满了几十个5G智能模组,而这些模组都出自中国美格智能之手。这说明中国已经搭建起了完整的智能汽车产业链,制造汽车就像拼装智能手机一样方便灵活。
日经BP社还特别出了一本叫做《中国BYD SEAL彻底分解》的拆解报告,售价88万日元,折合人民币大概4.5万块。这本书详细列出了海豹的每个零件,还配了不少高清图片和专业点评,成了日本汽车行业研究中国技术的关键资料。
到2024年7月,日本的目光又聚焦在吉利极氪007上。这次拆解的结果让日本专家们都挺吃惊的,不仅发现极氪007在控制成本方面做得挺不错,还打造出了一副豪华的外观和漂亮的内饰,科技感十足,真是令人佩服。
从电气元件到电池电机,再到逆变器和底盘系统,全部展现出了出色的表现。有专家直言它就是“吉利版雷克萨斯”。拆解报告也被做成了专业书籍,售价是88万日元。
连美国也坐不住了
拆车学技术这事儿,咱中国人可是“老祖宗”级别的。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一汽就动手拆解1955年的克莱斯勒轿车,用了33天纯手工把第一台红旗CA72轿车给“整出来”,也算是正式开启了咱们国家汽车研发制造的历史篇章。
后来,奇瑞、吉利这些车企也开始拆解日系德系的车型,逐步摸索出自己懂车的套路。那会儿,丰田的动力系统和底盘被吉利研究得挺透,有了这些“师傅”的经验,中国在汽车行业里渐渐有了些眉目。
而今呢,情况完全变了个个样儿,中国变成了“老师”,反倒成了被人家琢磨的对象。德日两国则变身成“学生”,纷纷向中国学习。比如德国大众早在之前就跟中国的自动驾驶公司地平线合作成立了合资企业,想从中国的技术研发中吸取经验,打造出新一代的智能驾驶系统。
2022年11月,德国总理舒尔茨专门跑一趟中国,主要目标就是盯着宁德时代,想让他们去欧洲设厂或者研发中心,为德系车的新能源换代提供技术帮忙。
就连一向傲气十足的美国都忍不住着急了起来。到2024年5月,底特律的汽车数据调研公司CaresoftGlobal对比亚迪海鸥做了个拆解分析。一开始,测试员们都觉得这只不过是个新手车,性能嘛,没啥亮点,价格便宜也在情理之中。
拆开一看,发现比亚迪自己研制的磷酸铁锂电池能量密度比欧美类似电动车都高出一大截。那辆价格一万多美元的车,居然能跑到400公里的纯续航。而拿3.5万美元的雪佛兰Bolt比起来,也就跑个三百多公里,差距明显呀。
美国专家算过账,想搞出一样的东西,至少得花三倍以上的钱。这个结论一下子让一向自信满满的美国车企们都吃了一惊,开始认真打量起中国新能源车的技术水平。有一部分业内人士甚至猜测,未来几年来,美国的车企们也许会加入“拆解中国车”的队伍。
中国电车为何能独步天下?
汽车,尤其是电动车,被称作工业皇冠上的明珠,没有数以万计的配套工厂和完整的上下游供应链,根本搞不定这行。反观中国,作为制造大国,正好具备这些基础条件。
在电动车最关键的电池这块儿,中国可说是稳稳占据了绝对的优势。电池的花费,占了整车制造成本的40到60%,而像宁德时代、亿纬锂能、天齐锂业这些中国企业,经过多年的打拼,已经把电池价格压到了最低点,降低了90%左右。
不仅成本大大降低,续航里程也提升了十倍,从起初的百公里左右到现在的千公里左右。这种性能和价格的双重飞跃,根本让其他国家的车企没法比拟。
除了电池之外,车载交互系统、车身钣金、轮胎、车窗玻璃,以及超大屏幕这些零部件,中国也都是领跑者。尽管这些供应商经过激烈角逐,利润已经压缩到最低,但技术水平不断突破。在产业链的完整性和性价比方面,没人能跟中国比拟。
就算是美国的特斯拉,也靠中国的帮衬才熬过来了。2018年,那年特斯拉的年产量只有30万辆,供需不匹配,导致许多客户退单,马斯克一度还说公司快得崩溃了,差点破产。怎么搞生产线都没法有效提高产能,真是挺折腾的。
一直到2019年押宝上海超级工厂,特斯拉才算真正转危为安。现在这个上海工厂的年产量已经达到200万辆,马斯克在股东会上讲得很明白,上海的这座超级工厂贡献了特斯拉一半的产能。
中国汽车行业用不到20年时间,就从一开始被拆解再到拆别人,经历了从学徒到师傅的华丽转型。
当曾经的汽车强国开始拼命研究中国车的时候,也许我们真的应该为这个时代的变迁感到自豪。毕竟,能让过去的“老师”低头学习,这本身就说明了我们的实力。
这种产业地位的转变,也就是说,未来全球汽车的局势很可能会由中国来牵头。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