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汽车决战东南亚:新能源颠覆“日系后花园”

#长安汽车罗勇工厂投产#

从曼谷车展看中日攻守易势

2025年5月16日,长安汽车泰国罗勇工厂正式投产,首辆深蓝S05右舵版下线。

中日汽车决战东南亚:新能源颠覆“日系后花园”-有驾

这一天,恰逢中泰建交50周年,泰国总理佩通坦亲自会见长安董事长朱华荣,称其为“中泰产业合作典范”。而在两个月前的曼谷车展上,中日车企已平分秋色——比亚迪、名爵、长安等中国品牌与丰田、本田同台竞技,电动车订单占比突破32%

这场看似平静的投产仪式,实则是中日汽车产业在东南亚“诺曼底战役”的缩影:中国车企以新能源为矛,正在动摇日本半个世纪的统治。

一、日系车“后花园”的裂痕:从垄断到溃退

中日汽车决战东南亚:新能源颠覆“日系后花园”-有驾
  1. 60年的铁壁统治
    自20世纪60年代起,日本车企通过本地化生产和政策渗透,将东南亚变成“日系自留地”。2023年,日系车在泰国市占率仍达78%,印尼更超90%。丰田、本田等品牌甚至通过控制供应链和媒体舆论,构筑了“隐形护城河”。在泰国,每3辆车中就有1辆是丰田,曼谷街头至今遍布日系出租车和广告牌

  2. 电动化迟缓的致命伤
    日系车的溃败始于技术路径的误判。当中国押注纯电与插混时,丰田仍沉迷氢能源。2023年,丰田纯电车型bZ4X在泰国月销仅2辆,日产聆风月销6辆,而中国电动车市占率超80%。更讽刺的是,日本车企虽计划在印尼投资18亿美元建厂,但充电桩不足、岛屿分散的现状让“高品质电动车”沦为空中楼阁

  3. 产能收缩与联盟自救
    铃木、斯巴鲁已关闭泰国工厂,本田、丰田虽宣布投资计划却进展缓慢。为应对中国冲击,日本政府罕见联合东盟成立汽车联盟,计划投入1400亿日元培养新能源工人、推进脱碳技术,试图以“抱团”重夺话语权

二、中国车企的“破壁密码”:全产业链输出与用户心智占领

中日汽车决战东南亚:新能源颠覆“日系后花园”-有驾
  1. 从“产品出海”到“产业扎根”
    长安罗勇工厂仅用1年多建成,规划产能20万辆/年,应用光伏发电、数字仿真等技术,单车能耗降低30%。其意义远超产能本身——这是中国央企首个海外新能源整车基地,更输出了一套可复制的“智造标准”,涵盖研发、供应链到售后全链条。比亚迪则在泰国建成15万辆年产能基地,并计划将罗勇工厂作为东盟出口枢纽

  2. 精准打击用户痛点
    东南亚高温多雨、充电设施匮乏,中国车企针对性推出长续航插混车型。比亚迪宋PLUS DM-i满电满油续航超1000公里,深蓝S05增程版直击东南亚用户“里程焦虑”。智能化更是杀手锏:长安在曼谷打造“第四空间”体验中心,融合咖啡吧、共享厨房,颠覆传统4S店模式

  3. 政策红利与本土化融合
    泰国将电动车消费税从8%降至2%,并提供最高15万泰铢补贴;印尼凭借镍矿优势,计划成为全球电池中心。中国车企借势而上:五菱在印尼累计投资超10亿美元,长城带动蜂巢能源建厂,形成产业集群。社会责任亦成加分项——长安在泰国洪灾中组织志愿队救灾,比亚迪为印尼车主定制伊斯兰风格内饰

三、东南亚战局背后的全球博弈

中日汽车决战东南亚:新能源颠覆“日系后花园”-有驾
  1. 市场潜力与风险并存
    东南亚新能源汽车渗透率仍低(2024年泰国仅10.5%),但增速惊人(2025年电车销量同比增168%)。中国车企密集建厂可能引发产能过剩,而日系车仍握有78%的存量市场,反扑随时可能发生。

  2. 中美欧围堵下的“战略跳板”
    美国对中国电动车加征100%关税,欧盟启动反补贴调查,东南亚成为必争之地。东盟人口6.5亿,年均新车销量300万辆,更是通往中东、非洲的枢纽。长安计划以泰国为支点,3年内投放12款新车,并建立全球右舵车备件中心

  3. 产业链话语权争夺
    日本曾将东南亚视为“组装车间”,关键零部件依赖进口;中国则带来电池、芯片全产业链。宁德时代在印尼投资40亿美元建厂,蜂巢能源泰国基地投产,让东南亚首次触及产业上游。这场竞争不仅是市场份额之争,更是标准制定权之战。

结语:汽车版图的“百年变局”

长安罗勇工厂下线的深蓝S05,车身上印着“全球第2859万辆”的标识。这个数字背后,是中国汽车从“模仿者”到“规则制定者”的蜕变。日本经产省官员曾哀叹:“比亚迪就像当年的丰田”,而丰田章男面对比亚迪展台时的凝重表情,恰是时代交替的注脚。

中日汽车决战东南亚:新能源颠覆“日系后花园”-有驾


未来五年,东南亚将见证更多“罗勇时刻”——中国车企能否避免重蹈“摩托车出海低价内卷”覆辙?日本联盟能否靠政府输血重生?答案或将决定全球汽车产业的权力分配。唯一确定的是,这场战役没有退路,唯有创新与本土化才能致胜。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