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汽车圈有个特别轰动的数据——造车新势力的亏损,真的是到了让人瞪大眼睛的地步。拿一个大家最熟悉的品牌来讲吧,蔚来。2023年上半年,它的净亏损超过了50亿人民币。50亿,听起来像是某种天文数字。再加上媒体各种标题和报道,有些人甚至开始讨论:这是不是要倒了?这也太不正常了吧?
但咱们不慌,先把数字摊开来看。这50亿的亏损确实很刺眼,不过如果你只看亏损这一项,它就像一个孤零零的锚,挂在那里特别沉重。可是造车这个行业,亏损从来不是单纯的“赔钱”,它背后包含了一堆复杂的结构性因素。比如,蔚来的营收其实并不低。2023年上半年,它的总营收超过了200亿人民币。这是什么概念?200亿,放在整个行业里,已经是一个非常有分量的数字了。很多传统车企,哪怕那些主打燃油车的老牌公司,在新能源领域的营收可能还没到这个规模。销量也不错,上半年蔚来交付了超过10万辆车。这个成绩放在国内,绝对是头部玩家的表现。
那为什么看着这么赚钱,最后还亏得这么厉害?其实问题出在成本和研发上。简单讲,造车新势力的核心逻辑是“先砸钱铺路,再收割市场”。蔚来每卖出一辆车,平均要花掉十几万的成本。这里面包括整车的研发、生产制造、质量控制,还包括一整套用户体验的打造,比如换电站、软件服务、售后支持。这些东西单拎出来都不便宜,综合起来就更吓人了。再加上蔚来每年还要砸几十亿在研发上,比如研发新平台、新车型、新技术。这些投入不是立刻能看到回报的,但它是开拓市场的关键。如果你不搞研发,三年五年后你的产品就跟不上市场了,那时候亏得才更厉害。所以它的亏损不是“卖车赔钱”,而是“战略性烧钱”。
当然,这种烧钱方式也让人担心。有些人会问:这种“战略性亏损”,是不是会烧得太过头?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把蔚来的数据拿出来,和行业里的其他玩家对比一下。比如小鹏和理想,这两家也在亏。但小鹏的亏损率更高,因为它的车型定价低,成本压力大。理想相对好一些,它的车型定价高,毛利率也高。但你会发现,无论是蔚来、小鹏还是理想,这些造车新势力都在烧钱。甚至国外的特斯拉,当年崛起的时候也是一路亏上来的。2010到2019年的十年间,特斯拉的累计亏损超过了50亿美金。这些亏损,并不是因为它们的车卖不出去,而是它们的模式决定了必须先砸钱占领市场。
再看看传统车企,它们的情况也不轻松。比如奔波在新能源转型路上的大众和丰田,虽然总营收很高,但在新能源板块的投入也非常大。这些老牌车企有燃油车业务撑着,还能稍微平衡一下成本压力,但在新能源领域,它们也不得不面对高研发、高成本的问题。可以说,新势力和传统车企的亏损逻辑不一样,但它们都被这个行业逼得不得不砸钱。至于新势力亏得更厉害,那是因为它们没有燃油车业务的缓冲,全靠新能源车来打天下,风险自然更大。
那蔚来到底是在“乱花钱”还是“抓机会”?其实从它的动作来看,还是有章法的。比如它的换电站布局,已经是行业里最完善的一套换电体系了。这个东西成本很高,但用户体验特别好,能吸引那些对充电效率要求高的消费者。再比如它的高端车型定位,虽然让它的成本压力大,但也拉升了品牌溢价。蔚来的车主多半是中产阶层甚至更高消费群体,他们对价格不算特别敏感,但对服务和体验要求很高。蔚来花钱砸这些东西,其实是在铺自己的护城河。还有它的研发投入,从固态电池到自动驾驶技术,这些都是未来的大方向。它的亏损看着吓人,但拆开来看,很多投入都有明确的战略意义。
当然,咱们也不能完全乐观。蔚来的现金流压力还是非常大,能不能扛得住,得看它接下来的几步。比如它的新车型销量能不能起来,比如它的成本能不能再优化一点。这些东西才是决定它未来的关键。现在的亏损,不是它的终局,而是它的一个阶段。
所以,有些人看到50亿亏损就觉得蔚来危险,其实是误解了造车这个行业的玩法。这个行业本来就烧钱,尤其是新能源领域,先亏后赚是常态。要紧盯的,不是表面的亏损数字,而是它的战略动作是不是有章法。蔚来是不是能从烧钱中烧出护城河,是不是能从亏损中找到稳定的增长点。这才是问题的核心。总结一下,数据看着吓人,但拆下来,其实没那么危险。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