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22日,三菱汽车正式宣布终止与沈阳航天三菱汽车发动机制造有限公司的合资合作,并全面停止该合资公司的发动机业务运营。这一决定标志着三菱汽车在中国长达40年的生产布局彻底终结,也意味着中国汽车产业合资时代的一个重要篇章画上句号。
三菱汽车与中国市场的渊源可追溯至1983年,其发动机技术曾是中国车企的“黄金动力源”。上世纪末,沈阳航天三菱生产的4G6系列发动机占据国产车市场30%份额,长城、比亚迪、吉利等自主品牌均曾依赖其技术。然而,随着中国车企自主研发能力提升,三菱发动机的市场份额从巅峰时期的30%骤降至不足5%,2024年合资公司更亏损6252万元,最终走向解体。
在整车业务层面,三菱的溃败同样显著。2018年广汽三菱销量达14.4万辆,但此后因新能源转型迟缓、产品更新滞后,2022年产能利用率仅3.33%,2023年彻底退出整车生产。尽管其硬派越野车型如帕杰罗仍具口碑,但在电动化、智能化浪潮中,三菱未能及时推出符合市场需求的新能源车型,导致市场份额被比亚迪、蔚来等本土品牌蚕食。
三菱的撤离,本质是中国汽车产业从“技术引进”向“自主创新”转型的缩影。当中国车企在电池、电机、电控领域实现全球领先,当智能座舱、高阶智驾成为竞争标配,三菱等传统合资品牌的技术优势已不复存在。此次退出,既是市场选择的必然结果,也为中国汽车产业腾出了发展空间。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