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经民“正义直言”,上汽乘用车当给点底气|电动势深度

2025成都车展期间,上汽乘用车常务副总经理俞经民的一番言论引发行业关注。他直指部分车企“靠加大油箱实现长续航”的做法,并明确表态:“为了续航长,而把油箱做大,如果秉承这种价值观,就是没技术”。

这番观点是俞经民在介绍荣威全新M7 DMH时提出的。他认为,单纯加大油箱提升续航属于“技术偷懒”;反观荣威全新M7 DMH,其搭载上汽全栈自研的DMH 6.0超级混动系统,已实现160km CLTC纯电续航与超2100km综合续航,这才是混动技术实力的核心体现。

不过争议点也随之而来:为何上汽乘用车在混动车市场始终未能交出亮眼成绩单?此次俞经民公开抨击友商混动产品,其背后真正的战略考量又是什么?而除了荣威,上汽旗下名爵、飞凡、大通等品牌在市场中的表现又如何,能否为上汽乘用车的整体发展助力?

有何小心思?

俞经民一句“把油箱当续航外挂,是技术偷懒”,听着够冲,实则满是“小心思”?

先是戳破混动市场的数字内卷。大家可以发现,现在很多车企都在发布会喊续航、喊油耗,数据是一个比一个有惊喜,然而俞经民偏说光加油箱没技术,真本事还得看系统,比如荣威M7 DMH的21合1 PICU,能自动分配油电,这才叫技术在线。

再讲荣威的反套路逻辑,不追虚头巴脑的数字,只盯用户真需求。大家要的是纯电够长、油耗够低、用着放心,加油箱可解决不了这些。荣威M7 DMH就盯着这点,调动力、降能耗,让技术真有用。

最后也是为品牌划重点。别人都卷数字,荣威偏提全栈自研,从硬件到算法都自己来,就是想让消费者看到不一样。俞经民这话,其实是想告诉大家:荣威的底气,藏在自己的技术里。

说到底,俞经民的“直白吐槽”不是真要跟谁抬杠,更像给混动市场提个醒,提醒大家别陷在加油箱拼续航的简单游戏里。对荣威而言,这些话既是亮出全栈自研的技术底牌,也是把用户需求优先的态度摆上台面,最终还是想在扎堆的混动车型里,让大家记住:荣威玩的是真技术。

客观来说,俞经民或许有这样的“小心思”,然而从整个汽车行业来说,也算得上“正义直言”了,中国混动要想彻底发展起来,甚至走向世界,就不能走“邪门歪道”,必须实事求是,一步一步冲上去,这才是正解。

打铁还需自身硬

说实话,上汽乘用车的混动技术确实有几分真本事!正如前文提到的荣威M7 DMH,其搭载的DMH超级混动系统中,21合1 PICU混动管理系统堪称“省心担当”——油电切换无需用户手动操作,系统会自动匹配最优运行方案。更关键的是,从硬件到算法均为全栈自研,并非外购拼凑而来,扎实的技术功底肉眼可见,也难怪它敢直言“仅加装油箱算不上真技术”。

不过,上汽乘用车在插混市场的“成绩单”,实在有些拿不出手。乘联会2025年7月数据显示,在插混车型各价位段销量TOP3榜单中,无论是哪个热门价格区间,都难觅其产品踪迹。

尤其是10-20万这一竞争激烈、销量旺盛的核心价格带,宋Pro新能源、宋L DM-i、银河星耀8稳稳占据销量前三,而上汽荣威D7 DMH等车型的销量,与它们相比存在明显差距。

从市场份额来看,2025年上半年插混品牌市占率数据显示,比亚迪以51.2%的超高占比牢牢掌握市场主导权,而上汽乘用车的份额占比极低,不仅难以在市场中突出重围,存在感也十分薄弱。

上汽乘用车插混表现不佳,背后原因不少。以上汽荣威为例,其插混车型普遍存在“价高配置低”的问题。

比如荣威D7 DMH官方指导价12.38万元起,而比亚迪秦L起售价仅9.98万元,且秦L还配备了前后排头部气囊、蓝牙/NFC钥匙、高阶智驾等实用配置。又比如荣威D5X DMH起步价也比宋Pro高出2万元,配置却处于劣势,性价比短板十分明显。

要知道,10-20万价位的购车群体多为刚需用户,对价格与配置的敏感度极高。即便荣威官方反复强调自家混动技术实力强劲,但产品未获市场广泛认可,终究是自说自话,毕竟,消费者的认可才是真正的口碑。买车并非只看技术,更需要各方面表现均衡,不能有明显短板。

此外,荣威品牌的市场存在感正逐渐下滑,旗下多款车型即便推出大幅折扣,销量依旧不尽如人意。还有一个不可忽视的“内部因素”:作为国企,上汽集团在决策制定与市场策略调整上,往往比民营企业更复杂、更迟缓,进而影响各环节的协同效率与市场反应速度。

但是在荣威表现不尽如人意的同时,上汽旗下的名爵品牌在市场上呈现出一定的差异化表现,尤其是在海外市场,名爵凭借其百年品牌积淀和年轻化的产品定位,收获了不少消费者的青睐。2025年1-7月名爵品牌全球销量突破50万辆,其中海外市场销量占比超过60%,在多个海外市场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然而,与海外市场的亮眼表现相比,名爵在国内市场的表现则相对平淡。2025年1-7月名爵国内市场销量为19.8万辆,同比增长仅5%,低于国内汽车市场整体增速。在国内新能源市场,名爵的产品竞争力是可以的,刚刚上市的MG4就是很好的例子,但是品牌声量相对较弱,消费者对其品牌认知度和认可度不如比亚迪、特斯拉等品牌,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其国内市场销量。

同样,上汽集团旗下的高端新能源汽车品牌飞凡汽车,发展也不顺利,旗下的飞凡 F7 和飞凡R7等车型,虽然在设计、续航和智能化配置方面有一定亮点,但销量始终未能达到预期,与同级别竞品相比,整体竞争力不占优势。以飞凡F7为例,其起售价为 18.29万元,主要竞争对手包括特斯拉Model 3、比亚迪汉EV等车型。与这些竞品相比,飞凡F7在品牌影响力和市场认可度上存在明显差距,难以吸引消费者购买。

由此可见,上汽乘用车手握不错的混动技术牌,却在市场上没能打出漂亮的成绩。一边是自研技术带来的底气,一边是车型的性价比不足、品牌声量减弱、决策响应偏慢等现实短板,多重因素叠加让它在插混赛道上逐渐掉队。

未来如何翻盘?

新能源车市场早已进入“贴身肉搏”的白热化阶段,上汽乘用车想在这片红海中转守为攻、实现翻盘,难度不言而喻。但倘若细究它的销量走势、战略规划与生态布局,会发现其逆风崛起的可能性,并非完全没有。

从销量数据来看,上汽乘用车2025年的新能源业务正保持着强劲增速:1-7月累计销量达76.4万辆,同比增长43.5%;其中1-7月位列中国新能源车企(集团)销量前十第三,上半年64.63万辆的累计销量同比增幅40.19%,8月单月更是以12.98万辆、同比增长49.89%的成绩再添动力,市场份额始终保持稳定,整体增长态势相当亮眼。

与此同时,上汽乘用车也立下了清晰目标——2025年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突破100万辆。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它没有单一发力,而是多管齐下:一边扩充产品线丰富选择,一边搭建开放的新能源生态系统,同时还积极联合产业链伙伴深化合作,从多个维度夯实自身实力,这些举措无疑为其后续发展铺垫了肥沃土壤。

综合来看,手握持续增长的销量势头、清晰明确的战略目标,再加上逐步完善的生态布局,上汽乘用车在竞争激烈的新能源汽车市场中,依然手握不少发展机会。

但关键要做到内外兼修,对内,需要把技术优势更精准地转化为产品竞争力,在定价、配置上贴合用户需求,避免像荣威D7 DMH、荣威D5X DMH一样,出现技术强、产品冷的错位。对外,上汽乘用车要加快市场反应速度,借销量增长的势头强化品牌声量,同时深化生态与产业链协同,让战略目标落地更高效。唯有如此,才能把可能性变成确定性,在新能源红海中真正站稳脚跟、实现突围。

这需要时间沉寂,更需要破局的决心。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