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亚迪二季度毛利率跌到16.7%,比去年同期少了3.1个百分点。
这个数字一公布,资本市场马上炸了锅。
要知道,这可是比亚迪近三年来最难看的一次成绩单。
但有意思的是,公司高管们不仅没慌,反而自掏腰包2.3亿元增持股票。
眼下新能源车市场正打得头破血流。
特斯拉在全球范围降价15%,宁德时代搞出"锂矿返利"计划拉拢客户。国内新能源车销量增速从去年同期的翻倍增长,直接腰斩到37%。这种环境下,比亚迪的利润下滑倒也不难理解。
真正让人琢磨不透的是,明明赚得少了,研发投入却创下217亿元的新高。这笔钱花得值不值?看看最近几个动作就明白了。刀片电池拿下了特斯拉柏林工厂的订单,云辇-P技术直接打进百万级豪车市场,泰国工厂投产破解了海外布局的难题。
国际市场上针对中国新能源车的围堵越来越明显。德国政府年初取消了中国电动车的补贴,转头给特斯拉每辆3000欧元的补贴。美国《通胀削减法案》更狠,直接把中国电池组件列为"受关注外国实体",关税壁垒越筑越高。
但比亚迪的财报里藏着两个亮点。电池出货量逆势增长68%,储能业务收入暴涨200%。这两个数字说明,公司在新能源领域的布局开始见效。相比之下,宁德时代的市场份额正在被蚕食。
资本市场总是充满戏剧性。2008年巴菲特以8港元买入比亚迪股票,现在复权价超过300港元。眼下比亚迪市盈率只有17倍,接近历史最低水平。高管们选择在这个时候增持,显然不是一时冲动。
这场毛利率风波背后,是中国汽车产业正在经历的深刻变革。过去是用市场换技术,现在是用技术抢市场。比亚迪在利润上做出让步,换来的却是电池、储能、半导体三个领域的突破。当别人还在盯着季度报表时,这家公司已经在为五年后的市场排兵布阵。
新能源行业的竞争早已不是简单的价格战。特斯拉的降价、宁德时代的返利,都只是表面文章。真正的较量在于谁能掌握核心技术,谁能构建完整的产业链。比亚迪看似在利润上吃了亏,实则在下更大的一盘棋。
数据不会说谎。二季度虽然毛利率下滑,但比亚迪新能源汽车的市场份额反而提升了1.2个百分点。这种"要市场不要利润"的打法,让人想起当年华为在智能手机市场的突围之路。短期阵痛换长期发展,这个道理在资本市场永远成立。
政策变化带来的影响不容忽视。除了欧美设置的贸易壁垒,东南亚市场正在成为新的战场。比亚迪泰国工厂的投产恰逢其时,为规避贸易风险提供了缓冲地带。这种布局的深意,可能要到明年才能完全显现。
研发投入的回报需要时间验证。217亿元不是小数目,但分摊到刀片电池、云辇系统、储能技术等多个项目上,其实也不算夸张。关键看这些钱能不能转化成真正的技术壁垒。从特斯拉采购刀片电池来看,至少这个方向是对的。
资本市场最擅长放大短期波动。毛利率下滑3个百分点就引发恐慌,却很少有人注意到,比亚迪的现金流依然健康,资产负债率保持在合理水平。这种基本面才是判断企业价值的硬指标。
新能源行业的游戏规则正在改写。过去比的是谁补贴多,现在比的是谁技术强。比亚迪这季度少赚的钱,很可能变成未来几年多赚的筹码。就像下围棋,有时候看似亏了几目,实则为了中盘的大龙。
巴菲特当年投资比亚迪时说过,要看十年后的发展。现在十五年过去了,这个判断依然成立。毛利率的短期波动改变不了行业的发展趋势,真正重要的是技术储备和市场站位。当别人在算季度账时,聪明人已经在算五年后的账。
这场围绕新能源的较量,本质上是一场产业升级的马拉松。比亚迪这季度的财报就像马拉松选手的中途补给,看似慢了节奏,实则在为后半程蓄力。毕竟在长跑比赛里,最后的冲刺才是决定胜负的关键。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