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汽车席卷全球,日媒惊叹份额飙升,国产车崛起势不可挡

最近,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到一个有意思的现象,就是关于中国汽车的新闻越来越多了,而且调子也越来越高。

特别是日本媒体,他们向来以观察细致甚至有点挑剔出名,最近也开始频繁发文,用一种既惊讶又警惕的眼光,说中国汽车正在用一种近乎疯狂的势头,在全球市场上攻城略地。

这事儿听起来挺提气的,但很多人心里也犯嘀咕:这是真的吗?

我们自己的车,真有那么厉害了?

中国汽车席卷全球,日媒惊叹份额飙升,国产车崛起势不可挡-有驾

还是说这只是暂时的热闹,背后藏着我们没看到的风险?

今天,咱们就以一个普通人的视角,把这事儿里里外外捋一捋,看看这场全球汽车市场的大变局,到底是怎么回事。

要说变化,那真是天翻地覆。

就在十来年前,你要是跟人说把国产车卖到国外去,估计没几个人会当真,大家的第一反应可能就是“质量行不行?”“人家凭什么买你的?”。

中国汽车席卷全球,日媒惊叹份额飙升,国产车崛起势不可挡-有驾

可现在,情况完全反过来了。

就拿中东地区来说,那里的人我们都知道,向来只认顶级的欧洲豪车。

但如今,一种新的风尚正在兴起,一些富裕的买家会特意去定制我们中国的红旗轿车,甚至不惜加价上百万,还要改成防弹版。

这已经不单单是买一辆交通工具了,它变成了一种身份和品味的象征,代表着一种来自东方的新选择。

中国汽车席卷全球,日媒惊叹份额飙升,国产车崛起势不可挡-有驾

再把目光转到精打细算的欧洲。

在很多欧洲城市,出租车公司是一个特别看重成本的行业。

他们现在开始大批量地采购中国的电动汽车。

道理很简单,一笔账算得明明白白:电动车省下来的油钱和维修保养费,几年下来就足够再买一辆新车了。

中国汽车席卷全球,日媒惊叹份额飙升,国产车崛起势不可挡-有驾

这种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比任何华丽的广告都管用。

而在我们周边的东南亚国家,比如泰国、马来西亚,以前满大街跑的都是日本车,丰田、本田的维修点随处可见。

但现在,比亚迪等中国品牌的售后服务网点,正在以惊人的速度铺开,密度甚至开始超过了那些老牌的日本车企。

这说明我们不只是把车卖出去就完事了,而是把整个服务体系都带了过去,这是在扎扎实实地耕耘市场。

中国汽车席卷全球,日媒惊叹份额飙升,国产车崛起势不可挡-有驾

光说感受可能不够直观,我们来看看数据。

根据公开的统计,2023年,中国汽车的出口总量达到了惊人的491万辆,历史上第一次超过了日本,成了全世界第一大汽车出口国。

这是个什么概念?

这相当于在过去的一年里,我们平均每分钟就有超过9台崭新的中国汽车,通过海运或者铁路,发往世界各地。

在出口量排名前十的汽车品牌里,除了大家都熟悉的特斯拉是在上海生产的,剩下的九个位置,全都被上汽、奇瑞、吉利、比亚迪这些我们耳熟能详的国产品牌给占了。

中国汽车席卷全球,日媒惊叹份额飙升,国产车崛起势不可挡-有驾

还有一个更有意思的现象,有些车型在国内市场上可能卖得不算特别火爆,比如奇瑞的瑞虎7,在国内一个月可能就卖几千台。

可是一旦出海,到了俄罗斯、南美这些地方,立刻就成了抢手货,一个月能卖出两万多辆。

这说明我们的产品线非常丰富,总有一款能对上海外某个市场的胃口。

能做到这一点,背后是我们整个制造和物流体系的进步。

中国汽车席卷全球,日媒惊叹份额飙升,国产车崛起势不可挡-有驾

为了降低成本,我们现在搞出了一种叫“铁海联运”的模式,就是用火车专列把成千上万的汽车,直接从内地的工厂拉到沿海的港口,无缝对接地装上远洋货轮。

这样一来,光是运输成本,就能比传统的公路运输节省将近两成。

在上海的南港码头,每天都有超过一千台新车被装船运走,场面非常壮观。

技术上,我们也不再是跟在别人后面模仿了。

中国汽车席卷全球,日媒惊叹份额飙升,国产车崛起势不可挡-有驾

听说德国的工程师把我们的激光雷达拆开研究,一边佩服设计的巧妙和成本控制得这么好,一边又感到巨大的压力。

在日本的一些汽车工厂里,甚至开始挂上中文的操作说明,学习我们的生产管理方法。

当奔驰、宝马还在把真皮座椅、木纹内饰当成豪华的标志时,我们的车企已经把智能座舱玩出了各种花样。

车里的AI智能助手,不仅能陪你聊天、放音乐,甚至能帮你预约几千公里外南非的一个修车位。

中国汽车席卷全球,日媒惊叹份额飙升,国产车崛起势不可挡-有驾

我们自主研发的刀片电池,在各种严苛的穿刺实验中都表现出了极高的安全性,实际续航里程也越来越扎实。

这已经不是在同一条赛道上追赶了,而是我们找到了一条新的赛道,开始领跑了。

当然,成绩喜人,但我们也不能头脑发热,觉得已经高枕无忧了。

在这片繁荣景象的下面,其实也潜藏着不少风险,而且有些问题还相当棘手。

中国汽车席卷全球,日媒惊叹份额飙升,国产车崛起势不可挡-有驾

最直接的一个,就是知识产权的保护问题。

前面我们说到红旗在中东卖得风生水起,这是好事。

但一个很尴尬的现实是,“红旗”这个商标,在阿联酋等一些中东国家,早就被别人抢先注册了。

这意味着什么呢?

意味着我们辛辛苦苦打造的品牌形象,在人家的地盘上可能是“非法”的,要么你花大价钱把商标买回来,要么你就得改名换姓,甚至可能被人家告上法庭,禁止销售。

中国汽车席卷全球,日媒惊叹份额飙升,国产车崛起势不可挡-有驾

这可不是危言耸听,据了解,我们很多车企在海外申请的专利和商标,有将近一半都还处在审批流程中,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

这场围绕着商标和专利的战争,其实已经悄悄打响了。

除了这种“暗箭”,还有来自外部环境的“明枪”。

比如欧盟,他们看我们的电动车又好又便宜,在欧洲市场上大受欢迎,心里很不是滋味。

中国汽车席卷全球,日媒惊叹份额飙升,国产车崛起势不可挡-有驾

于是他们就祭出了一根“碳关税”的大棒。

规则是他们定的,他们说你的车在生产过程中碳排放超标了,那你出口到欧洲,就得额外交一大笔税。

这一下子就把我们的价格优势给削弱了,这是一种非常典型的贸易保护手段,用“环保”当借口,实际上是想保护他们自己的汽车产业。

还有在一些地缘政治比较复杂的地区,比如俄罗斯,因为国际制裁导致供应链不畅,我们的车主在那边如果车坏了,可能换个零件要等上好几个星期。

中国汽车席卷全球,日媒惊叹份额飙升,国产车崛起势不可挡-有驾

这些问题都会严重影响用户的体验和品牌的口碑。

更深层次的挑战在于,现在的全球汽车市场,已经不是一个快速增长的增量市场了。

它更像一个固定大小的蛋糕,你多吃一口,就意味着别人要少吃一口。

想当年,日本和韩国的汽车走向世界的时候,正好赶上全球家庭汽车普及的浪潮,市场在飞速扩大,大家都有肉吃。

中国汽车席卷全球,日媒惊叹份额飙升,国产车崛起势不可挡-有驾

但现在,市场已经基本饱和了,变成了存量竞争。

我们中国品牌要发展,就必须从丰田、大众、通用这些老牌巨头的手里,硬生生地把市场份额给抢过来。

这必然是一场刺刀见红的硬仗。

那些德国、日本的对手们也已经回过神来了,他们发现技术上、价格上打不过你,就开始在规则和专利上给你设置障碍,建立起一道道“专利壁垒”,让你寸步难行。

中国汽车席卷全球,日媒惊叹份额飙升,国产车崛起势不可挡-有驾

所以,我们看到,上汽集团就打出了一张很聪明的牌,他们把很多年前收购的英国老品牌MG(名爵)给复活了,在欧洲市场主打。

很多欧洲消费者开着MG,还以为自己支持的是英国的工业传承,其实这辆车从里到外,早就是一颗“中国芯”了。

比亚迪的策略则更加直接,同样一辆宋PLUS,在海外的售价比国内要高出不少,但即便这样,跟当地同级别的德国车比起来,还是便宜了一大截。

这种强大的产品力和性价比,是我们目前最锋利的武器。

这场逆袭之路走得确实解气,也证明了中国制造的实力。

但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要想真正地在全球市场站稳脚跟,甚至去影响和制定游戏规则,光靠性价比和聪明的物流是远远不够的。

日本工程师在周末补习中文,这很努力,但欧美专利局里那些厚厚的法律文件,才是未来真正决定胜负的关键。

我们必须在研发、法务、品牌战略这些“软实力”上投入更多,未雨绸缪,才能在这场全球汽车的持久战中,笑到最后。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