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胎去哪儿了?车企的“减负”与车主的“尴尬”
老司机们还记得吗?从前,备胎就像汽车界的瑞士军刀,藏在后备箱、发动机舱,关键时刻能救命。可如今,不少新车打开后备箱,却找不到备胎的影子。
这背后,要从70年代石油危机说起。那时油价飙升,车企为了减重,把备胎当成“甜蜜的负担”。备胎及其工具重达50斤,去掉能省不少成本,还能提升燃油效率。新能源车更狠,减重1公斤续航多1公里,备胎直接被“抛弃”。
上周邻居老王就吃了没备胎的亏,扎了钉子后只能花200块叫拖车。而我在90年代开老捷达,备胎在戈壁滩救了大忙。现在防爆胎技术进步,但遇上硬伤,补胎液也救不了。
车企算盘打得精,少装备胎能省时间、成本,还能吹“储物空间升级”。可车主呢?荒山野岭爆胎,只能干着急。去年新能源车轮胎救援占比还激增37%。
有些品牌连补胎液都不给,美其名曰“极简设计”。年轻人大多不会换胎,后只能等救援。市区通勤防爆胎确实方便,但自驾游就难办了。二手车市场,带全尺寸备胎的车还更贵,消费者用脚投票。车企省成本,可车主的尴尬谁来买单?
#汽车资讯#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