豪华B级车的价格战,已经打到刀刀见骨。
当BBA的终端价集体下探到20万元量级,二线豪华如果还把姿态摆得一样高,就等于“自杀式”定价。想要活下去,只有把成交价压进20万元以内——这是求生,也是血淋淋的战场缩影。
二线阵营里,凯迪拉克和沃尔沃还能靠品牌惯性勉强稳住;英菲尼迪、林肯、捷豹路虎却早已掉队,手里的牌只剩一张:以价换量。
林肯Z就是典型案例。
官方定价23.58—36.58万元,终端却直接砍到15—30万元区间,入门配置优惠8.58万元,力度之大令人咋舌。可销量依旧不温不火:4—6月分别卖出581、624、852辆,全年累计销量1.11万辆——不少热销豪华B级车一个月就能完成这个数字。
为什么“骨折价”也救不了林肯Z?
1. 品牌先天不足
长安林肯2017年才成立,8年时间不足以在中国消费者心中刻下“豪华”烙印;加上母公司福特自身江河日下,声量与资源双重受限,高端叙事天然缺乏支撑。
2. 新能源缺位
渗透率已过四成的电动化浪潮里,长安林肯至今没有纯电或插混车型。油电混合版也仅是过渡方案,无法上绿牌,在“无电车不豪华”的新语境下,林肯Z还没起跑就被判半圈。
3. 产品亮点与短板并存
尺寸:4982 mm车长+2930 mm轴距,越级空间带来的气场与后排腿部余量确实突出;
动力:燃油版2.0T+8AT 261马力,6.99秒破百;混动版综合功率294马力,6.04秒破百,账面漂亮;
细节:按键换挡、无线充电、低后排地台,都算贴心。
但短板同样明显:
- 底盘仍是前麦弗逊+后多连杆的常规组合,操控质感缺乏惊喜;
- 混动并非插混,油耗5.99 L/100km在新能源对手面前难言优势;
- 智能化座舱与驾驶辅助落后新势力一个世代,豪华感更多停留在“堆料”而非“体验”。
结语
林肯Z试图用“C级尺寸+B级定位+A级价格”错位竞争,却忽略了豪华市场最核心的“品牌溢价”与“技术代差”。当故事讲不通、门票没到手,再大的空间、再猛的2.0T,也只能沦为终端价持续下坠的注脚。
如今的林肯Z,像一位穿着高定西装却赶晚集的选手——衣服再体面,也挡不住潮水已退。
长近5米、配2.0T,这款豪华B级车为何15万还卖不动?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