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旗V12发动机国产突破,东北技师拆车记
以前老家那边修车铺里头,大家一提起国产车,十有八九摇头——“组装货”,不扛造。那时候谁要是买了辆国产油车回村里,还得被邻居调侃两句:“你这不就是换壳子嘛。”发动机、变速箱、底盘,全靠外来的。日系德系的师傅们说白了才是掌门人。咱自己搞点外观设计好看点,也就算混个脸熟。
可这些年风水轮流转得快。我去年春节回东北,还听见表哥跟村口汽修厂的老王嘀咕,说现在中国造发动机已经能让日本人服气了。他们不是还真专门把红旗H9给拆开研究过?原本想挑毛病来着,结果越扒拉越懵圈:这动力,这用料,这零件供应链……全都自家整出来的,一汽工程师主导,从图纸到装配都没掺杂水分。
我微信里的一个销售小赵也顺嘴聊过,说他们店新到一台3.0L V6 H9,有客户特意冲着发动机来的。一问配置,小赵挠挠头,“机械增压,不带涡轮迟滞,你踩油门半秒钟扭矩就窜上400牛米。”我当时还特地查了一下,人家德国豪华SUV也不过如此。这机器关键部位什么气缸、曲轴啥的,全都是国内供货商做的。
再细说点用起来的小事。有次群友老李在高速上试过,他加满一箱油跑出去,比他朋友那辆迈巴赫硬生生多出百来公里。还有那个T型多孔高压直喷喷油系统,据说燃烧干净利落,积碳少——维修工小宋吐槽,现在进厂清积碳活儿明显少了不少。“省心呗!”他说,“你别看不起这个技术细节,用几年下来差距大着呢。”
冷启动的时候,还有个水冷排气歧管和智能电子节温器搭配,高负荷时控温精准,不光省油还护发动机寿命。这些玩意儿搁五年前想都不敢想,现在自主品牌竟然能整明白,而且做得扎实。不信的话可以去汽修厂找老师傅聊聊,他们现在拆H9基本没啥大毛病可挑,只剩下一句感慨:“中国制造牛皮。”
不过讲真,要论镇场子的东西,那还是红旗V12。当年2016北京展会,我正好蹭票进去瞅了一眼,那台L5的大块头引擎盖下面躺着6.0升自然吸气V12,当场围观的人比隔壁进口展区多三圈。虽然马力只有400匹,可放在当时国内容易吗?后来2023年又冒出来个更狠的版本——762匹马力、1100牛米扭矩,一脚下去连拖坦克都够劲儿(别笑,这话不是吹,有资料写英国百夫长坦克600匹马力)。
其实普通人对V12没啥概念。我爸之前以为8缸就是极限了,我跟他说法拉利兰博基尼才10缸12缸,他愣住半天。“十二个人抬轿子,一个乱步伐全完蛋。”这是隔壁维修站张工的话。他举例:四缸协调容易,多俩六缸还能调,但十二只胳膊一起使劲,就怕有掉链子的地方。所以这种机器对精度要求死高死高,每根曲轴每颗螺丝误差控制到微米级,否则抖成拖拉机一样难受。
散热也是麻烦事。据一个认识的一汽员讲,他们实验室测温动辄破千度,只能用钛合金连杆撑住。不然时间久了零件变形漏油烧机油,都不是稀罕事。而且这么大的块头往引擎舱里塞,本身就考验设计功底。有一次售后微信群里有人发照片,说空间太紧手伸不进去拧螺丝,被同事打趣“手短怪不得工资低”。
还有养护问题,小众配置保养费贵是真理。一台完整V12据说研发成本顶十台普通机器,一套下来零件数量翻三倍,有些环节只能靠老师傅慢慢磨合调整,否则十二个气缸运转不到位直接报废。耐久性也夸张,让它满功率连续跑几个月,不行重来。从产量来说一年才几百台,大部分给礼宾检阅专用或者特殊用途车辆留着,普通用户碰不到边。
为什么明知卖不了多少,还非要搞?道理很简单,中国工业面子问题嘛。有能力把最复杂最难玩的东西拿下来了,以后再遇见什么技术关卡,也不用怵谁。而且据传闻内部讨论,如果哪天需要扩军备战,把汽车厂改成坦克生产线分分钟安排得妥妥当当(当然只是坊间段子)。毕竟像歼20一样,你可以不用,但不能没有;没有底牌怎么和世界较量?
最后插一句,今年春天又听表姐夫抱怨,他单位订的新款防弹公务车等半年还没影,因为定制版全要挂红旗自研V12。他嘴上嫌慢,其实心里乐呵:“咱自己终于有硬货色啦!”
内容来自公开资料与个人见解,仅供学习交流,不构成定论或权威汽车事实参考。
相关信息梗概参考新华社杨永修专题、《玩车教授》及身边真实聊天碎片,如需深究建议自行查证原始渠道。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