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辆插电混动车,纯电续航55公里,买它还能免税吗?2025年底之前可以,2026年起,大概率不行。2025年9月22日,三部门联合发布新规,明确自2026年1月1日起,新能源车享受购置税减免,必须跨过更高的技术门槛。政策不再“来者不拒”,而是开始“择优而免”。
这不仅是税率的调整,更是一场产业筛选。新标准要求插电式混动车型的等效全电续航不低于100公里,能耗限值收紧至国标70%以下。这意味着,大量续航在50至80公里之间的老款插混车型将被挡在免税目录之外。纯电动车型也面临更严苛的百公里电耗限制,低效“电老虎”将被加速淘汰。
政策转向的背后,是新能源汽车发展阶段的根本性变化。过去十年,政策重在“扶上马”,通过免税、补贴推动市场从无到有。如今,全国新能源车渗透率已连续多月超过40%,行业迈入成熟期。继续对所有新能源车“一刀切”免税,已失去必要性。相反,低水平重复建设、部分车型能耗虚高、技术停滞等问题逐渐显现。此时提高门槛,是对“劣币”的精准出清,也是对“良币”的正向激励。
有人担忧,这会抬高消费者购车成本。但细看影响范围,真正被剔除的,是那些依赖政策生存、技术落后的边缘产品。主流车企早已布局高续航、低能耗车型。以比亚迪、理想为代表的头部企业,其主力插混车型纯电续航普遍在100公里以上,能耗表现优于新标。政策倒逼的,是技术升级,而非消费退坡。消费者失去的是一次性税费优惠,但换来的是更高效、更安全、体验更好的产品选择。
更深层看,这场“技术筛选”是中国汽车产业从“量”到“质”跃迁的必然一步。当市场不再靠补贴驱动,竞争的核心回归产品力本身。企业必须在电池效率、混动系统、整车轻量化上持续投入,才能保住免税资格。这不仅提升行业整体技术水平,也增强中国新能源车在全球市场的竞争力。
政策不是终点,而是新赛程的发令枪。2026年的门槛只是开始,未来标准只会更严。车企唯有向前,别无退路。
淘汰,不是为了限制,而是为了腾出空间,让更好的车跑得更远。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