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今天特意去看了市面上的一些车,刚好路上碰到个销售,他一边跟客户点头哈腰,一边转头跟我打招呼,兄弟,最近思域单子少了啊。价格降了,月销跌成这个样子。那一瞬我就觉得挺厉害,毕竟以前那个神车,都成快跑的名号,现在连销售都意识到销量的滑坡了。
说到这,我刚才翻了下自己的笔记,忽然发现去年我帮朋友买车,那个时候思域的优惠力度还没现在这么大。记得我当时调研了下,优惠大概在1万元左右,最后12000块的装潢包都算上了。现在这个促销,价格下降了,补贴叠加竟然还可以拿到9千多的优惠。起码对比起去年,我像是翻出了个宝似的,只不过价格是不是也变得更香了呢?
可是实际体验中,我发现同样价位的国产车,配置甚至比思域还要丰富。吉利的插电混动,如今不到11万,尺寸大、油耗低,说实话,挺吸引人的。要我说,国产新能源车型一出现,思域这样的燃油车就像被一股无形的力量按倒在地,拼的是价格和科技感。之前我从修理工那里听说,很多进口车的零件供应链变得更像个拼盘,只要一出问题,车厂没那么心疼,修修补补就跟组拼积木似的。
对比思域,整体来看,国产车无论在价格还是技术推进上,都算追得很快——就像是二跑一挡,不断往前追,谁还会在乎那点颜值?这让我想起一次朋友在4S店里,其实问的就是你们这车配件是不是更方便?他还调侃说:国产车不就图个省心嘛。我也没细想过,可能国产品牌在售后和保障上做得比进口更贴心一些吧。
说到质保,这次思域还算是亮点,几乎是终身质保的概念,可我有点怀疑,真的终身保修能保证质量吗?还是说厂家只把这当成噱头吸引客人的噱头?我一边嚼着瓜子,一边想,厂家其实也在拼演技,毕竟还要配合研发和供应链的博弈。
我其实挺好奇,思域这种系列卖到现在还能保持销售量吗?毕竟,年轻人喜欢的,早已经不只是速度与激情,而是新能源带来的未来感。问一句:你还记得上次看到一个小伙在街边用手机点了辆特斯拉,然后嘴角带笑的模样吗?这些新势力厉害的地方,是他们能提供更年轻、更科技、更环保的体验。思域能跟得上节奏吗,还是也得学会转型?
国产新能源崛起带来的压力挺大一部分原因,在我心里,觉得就像端午粽子要包得更细,材料得更新鲜,才能吸引目光。而思域,的确在价格上腰斩了,但硬件升级真的能赶得上消费者的审美和需求?我一直觉得,单纯依赖品牌困境,终究跟不上市场的节奏。
说到这里,我突然想到,去年我试驾速腾,虽然动力不算爆表,但那车的悬架调教、座椅舒适度都挺到位。思域强调的运动感,我倒觉得挺个人的偏好;有时候,家用只是想个稳点的,不一定非得追求飙车。市场这么分裂,真的年轻还意味着快吗?或者,是非要这样才能吸引到年轻人的注意力(这段先按下不表)?
我其实真心想问,你觉得未来几年的车,会越来越像手机一般,软件比硬件还重要?比如苹果、安卓,谁的生态圈更成熟,谁的话语权更大。汽车也一样,新能源是芯片+软件大链条的延伸,思域在这块是不是慢了一拍,还是说还是个燃油车界的王者垂垂老去?我自己觉得,这两年,不少朋友都淡了燃油车,买新能源的比例逐渐多起来,大概8成年轻人都觉得油钱省得我痛快。
(这段突然卡壳,问自己:到底是政治正确的环保,还是觉得自己钱袋子的利益最大化?)其实我也没搞明白,新能源兴起的传统燃油车就像是老牌大将,被挤到角落去了,市场份额直线下滑。等会我得查查,国产车这波技术革新,究竟是假动作还是真本事。
是不是很奇怪,面对这个市场,我总觉得品牌之间的内卷越来越厉害,像个跑步机上的老鼠,拼着拼着,终究得迎合新需求转变形态。国产品牌在价格、技术、供应链上都快赶上追兵了,可我就是担心那种活下去的决心,不会被新能源阴影压垮。
人体有个惯:喜欢看与自己有关的事情,比如我开着车会注意到副驾驶那位老工友的表情——他其实挺喜欢车的,但每次都叹气,这车还是越修越贵,真怕哪天修不起。就像手机不换电池,就在那儿慢慢变慢,汽车也是一样。
就这么看,思域销量跌得惨,好像明天它还能翻身吗?我常觉得,车还能看脸吗?还是看用户的心?未来或许得靠软硬结合才能破局,不过怎么做到,又是另外一回事了。
【你会不会觉得,买车其实也是一种投资呢?像个隐形的宝箱,只不过藏的不再是黄金,而是那份未来感和生活品质?】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