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溪又开始撒钱了。这次是汽车消费券,最高补贴1万元,听起来挺诱人是不是?可仔细想想,这钱到底补贴给了谁?是那些真正需要帮助的普通老百姓,还是早就计划买车的富裕阶层?
我认识一个在兰溪打工的老张,每天骑着电动车风里来雨里去,就盼着能攒够钱买辆二手车接送孩子。听说有消费券,他兴冲冲跑去4S店,结果发现最便宜的二手车也要七八万。2%的补贴?算下来才一千多块钱,连个车险都不够。而那些动辄二三十万的新车买家,轻轻松松就能拿到封顶的1万元补贴。这哪是惠民政策?分明是在给有钱人发红包!
更讽刺的是,政策还特意强调"可与以旧换新叠加使用"。以旧换新是什么概念?你得先有辆旧车啊!那些连电动车都买不起的家庭,连参与这个游戏的资格都没有。我们总在喊"共同富裕",可现实是越有钱的人越能享受到政策红利,穷人就只能在旁边干瞪眼。
看看商家名单吧,清一色的4S店和大型车商。那些街边经营了十几年的小车行呢?那些专门服务低收入群体的小本经营者呢?他们连入围的资格都没有。这让我想起菜市场里那些卖菜的老农,辛辛苦苦种出来的菜,最后都进了连锁超市的货架。大资本吃肉,小商贩连汤都喝不上。
政策制定者可能觉得自己很聪明:既拉动了消费,又扶持了汽车产业。但他们忘了问一个问题:真正需要帮助的人,真的能从中受益吗?一个在工厂打工的普通工人,月薪四五千,就算给他1万块补贴,他敢贷款买十几万的车吗?而那些随手就能全款提车的老板们,缺这万把块钱吗?
我们总在说刺激消费,可消费的前提是老百姓兜里得有钱啊!与其搞这些锦上添花的补贴,不如想想怎么提高普通人的收入。把最低工资标准提一提,把社保医保完善一下,让老百姓敢花钱、能花钱,这才是真正的惠民政策。
记得前几年有个调查,说中国有6亿人月收入不足1000元。这些人会关心汽车消费券吗?他们关心的是明天的菜价,是下个月的房租,是孩子的学费。当我们热衷于搞各种高大上的消费刺激时,是不是该先问问:最需要帮助的那些人,他们过得怎么样?
政策善意是好的,但执行起来往往变了味。就像给饥饿的人发鱼子酱,看起来很慷慨,实际上毫无意义。与其这样,不如给每个人发个馒头。消费券政策要想真正惠民,就该多想想那些最普通、最底层的老百姓,他们需要什么?他们能享受到什么?
说到底,一个好的社会政策,不在于它能让富人更富,而在于它能让穷人不再那么穷。当我们的政策制定者坐在空调房里讨论怎么发钱时,真该去菜市场转转,去城中村看看,去问问那些骑着电动车的人:你们最需要什么?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