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时间拨回现实之前那一刻。你坐在县城的iCAR门店,空气里混杂着咖啡、塑料、消毒水的味道。销售人员一边刷着手机上的小红书、懂车帝,一边留意着进店顾客的表情。墙上挂着当月销量榜,与去年巅峰5644辆的高光时刻相比,如今数字只剩下零头。一台iCAR V23静静地停在那里,硬朗的方盒子线条,好像自带一丝忧郁:它见惯了热闹,也见惯了冷场。
如果你是这里的顾客,看着展车,脑子里是否盘算着:这车到底值不值得买?实际续航跑得动吗?买回家,邻居是觉得你体面,还是觉得你“不安分”?当然,最先涌上来的,大概率还是一句:“卖这么便宜,肯定还藏着什么套路吧?”
奇瑞高管喊出“新特区”,承诺投入无上限,集团上下说要让iCAR进入新能源第一阵营。但现实是:顶流车型的销量如同过山车,一夜翻身又一夜归零。营销卖点玩得花,“低价引流”“置换补贴”,客户跟着多的是心跳,但也多的是心跳后的落差。前雷达、驻车系统、安全气囊——这些在友商眼中是标配,在iCAR部分型号上却要付钱选装。营销端与技术端、定价与实际体验的隔阂,等于用看不见的绊脚石考验着每一个客户的耐性。
路线之争,是iCAR的命门。一边章红玉惯于传统汽车逻辑,讲渠道、讲下沉、讲利润;一边苏峻则主推互联网思维,追求爆品、单品长线、极致性价比。现实就变成了销售端和技术端各有一本账,顾客面前谁也不服谁,最后大家都在被分裂。营销或产品,谁主沉浮?倒并非最要命,最要命的是最终决定用户体验的,不是用户,而是迷宫里的权力与惯性。
说实话,终端销售员才是真正的“特区摆渡人”。他们每天面对的不是抽象的数据,而是肖老板的越野梦、郭洋的体制焦虑、刘萱的流失客户,还有一张张用放大镜审视价格、配置的小县城面孔。你给他们方盒子,客户却拿来丈量身份。这几年做生意的不景气,大家更喜欢“有面子但不要大花销”,你推越野,客户要的是低油耗;你主打智能科技,客户关心的是维修和实用。买车前试驾一轮,实际体验不如宣传;买车后发现部分配置是“彩蛋”,心里自然犯嘀咕:“是不是被武林高手‘割韭菜’了?”面对诱人的分期提成,全款客户也快成了销售眼里的边角料。理想是高端个性,现实是利润和销量的拉锯。
售后负面舆情也不乐观。老车主吐槽座椅质感、OTA功能跳票、续航达不到宣传值。售后服务滞后,硬件设计让试驾者怀疑人生:后排小、解锁键反人类、360度全景影像还是有盲区。激光雷达撞一下就赔“彩礼钱”。硬派是硬派,可用车是用车。
最有意思,是身份的悖论。郭洋那句“别让一辆车毁了工作”很可能比任何营销文案更有杀伤力:买辆“像牧马人”的V23,在工资卡和单位门口之间反复衡量,这种内心的体面焦虑其实是社会心理的缩影。车企有创意,却不敢挑战主流认知。大多数人越野梦只敢在朋友圈里点赞,在单位小区门口还得“步步为营”。
讲到品牌内耗,这里不缺段子。销售端明里暗里推竞品,说“那款停产了”“这款高配提成高”,背后是集团多品牌的“内部斗法”:捷途、奇瑞、风云、iCAR,大家都在厂区门口抢蛋糕。你隔壁门店推荐风云X3,说电池供应商比你家好,价格还能异地压低。消费者买车像串门,价格还能“讨价还价”,这其实是“特区”的怪圈:你拉高端,客户拉中低端;你比品牌,客户比性价比。车企想做保时捷那样的高端,实际毛利率却和羊肉泡馍持平。品牌向上、利润向上,最后还是被自己家品牌“卷死”。
高端化看起来简单,实际是场“持久战”。和宝马在中国耕耘二十六年才有销量高峰相比,奇瑞出新款、打新品牌,月销几千辆已是拼命。星纪元ES与智界R7这些“尖子班”学员,销量就像中学期末考,偶有高分,基本都是擦线过。新品牌、新序列带来的资源消耗,还不如直接换个名字冲击销量来得实际。大家习惯“单款精品”爆品打法,可汽车不是手机,开发成本高、长周期、受政策壁垒,不可能一年换款、三月爆量。
海外市场更复杂。泰国纯电市场还在发育,本土生产比例1:1,之后还得涨到1:3,车企建厂不是种地,不是今年种萝卜明年拉出来就能卖。关税壁垒、商标法律纠纷,每跨一步都踩进一个“费用陷阱”。你想复制小米爆品,却发现海外经销商还没学会怎么用抖音,有的地区进口车关税比新房首付还高。即便你有好产品,有时连品牌名字都卖不过“苹果的法务部”。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起步即规模化”的爆品梦想就像冲上天的茶杯——杯水车薪。
说到底,奇瑞和iCAR如果继续“内耗与爆品套路化”,光靠砸钱和喊口号,终究难搞定复杂市场。用户埋怨套路,销售嘀咕提成,公司陷入品牌互斗,越野梦不敌单位考勤表,冲销量的同时还得绕过政策和社会心理的坑。奇瑞想上,品牌想高,但现实是个按部就班的“价格逻辑增长有限”的故事。
如何走出困局?也许不是爆品,不是新特区,而是老老实实提升产品力,用技术和服务去磨用户的长期信任。想靠一款车翻盘,想用一次“大定潮”短线冲销量,留到下个月也是可能跌进“退订池”。用户不是被配置和优惠拉进来的,用户是被口碑、体验和长远价值养出来的。
我经常抱怨,做汽车分析员最大的毛病就是一边揭短一边还得自我安慰:现实不理想,可以黑色幽默,可以自嘲无奈,但终归得留下点反思。也许这就是“特区故事”的真相:谁都憧憬突破,谁都会被惯性和现实绊住脚。爆品思维好,套路用多就腻。高端品牌难,内部消耗与外部壁垒更难。一个品牌能不能冲破泥淖?不妨把问题留给你:
如果你是那个县城的用户,面对硬派越野车的诱惑和单位、家里、社会的种种“标签”,你会选择勇敢买下,还是稳妥绕过?如果你是车企高管,会否继续押注爆品模式,还是放慢节奏、做出真正能改变行业生态的产品?在有限的市场空间与无限的竞争压力之间,你会选择哪条路?
本文以传递社会正能量为核心,若存在表述不当或侵权情况,请联系我方进行修正或删除。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