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五菱星光730这车,我还真是既熟悉又有点懵。毕竟这货原本在国内算是入门级商用MPV,价格给得特别亲民,口碑也还行,老百姓用来跑运输、做网约车的挺普遍。听说它马上要在印尼国际车展亮相了,卖电动和插混版本,起步价3.56亿印尼盾,换算下来大约人民15万元左右。我脑子里第一反应是,哎,这价格咋比国内贵这么多呢?(我知道印尼的购车税啥的多,但也没想到能翻一倍多……)
拿这个价格跟我们国内的星光730一比较,咱这边的标配版顶多七八万,要啥有啥,挺练实用的。印尼的版本居然有纯电和插混,动力参数也没吹牛,纯电版201马力,续航540公里,我觉得这数据听着挺唬人,毕竟电动车续航这个数字往往跟真实用车差别挺大。但再想想,印尼市场和咱们不一样,不是单纯买辆车跑城市,这续航能撑起来,出省、出岛都不至于没电,这点算实操派的考虑。
我前几天和一位在印尼做汽车销售的老朋友聊起这事,他说:我们人虽然不富裕,买车特讲究性价比和耐用性,别看这车价高,五菱打出的品质信号很明确,尤其新能源版本给我们这边城市和郊区出行带来便利。挺有意思的是,他还嘟囔了一句,毕竟政策方面给的补贴没国内那么多,这直接影响售价。听完我心里那个跷啊,原来这还不是单纯车企故意抬价,背后确实有产业链和政策的影响。
说到供应链,我这才想明白。你别看咱们这里整车厂便宜,到那个级别配置的新能源车,电池和电机组装成本其实蛮高的。把车输出到海外,不光运费和关税,最重要是当地配套不完善,零部件供应链拉起来的成本大头,尤其纯电车的电池,整车的系统匹配都得做改进。跟写代码一样,你在一个平台做一套系统,拿到另一个平台直接用,十有八九得重头改。五菱星光改成右舵版本,仅此一点改动就挺麻烦的——钥匙孔、仪表盘、控制器件还有线束都得重新设计,否则直接拿来用会严重影响驾驶体验和安全。
说回来,我刚翻了下以前的笔记,其实五菱系列在海外市场的表现算是国产车企的一个缩影。一方面,售价高出国内不少,是多这种小厂家带来的规模不经济和税费叠加,另一方面市场接受程度还不错。为啥?因为针对不同细分用户需求,五菱这次推出了纯电和插混两种动力,这显然是抓住了市场对于续航和环保双重的痛点。说实话,540公里续航感觉像是给长途拉货和家庭出游做准备,这让印尼的城郊消费者可以放心买,不用担心电不够用。
话说回来,插混的续航和动力参数看着没那么抢眼,125公里电续航配个1.5升排量发动机,峰值130牛·米,看着有点像是打了个折扣版。刚开始我觉得插混车的市场潜力挺大,好歹有油有电,出远门没压力,可后来想想,这么小的电池容量加个小排量发动机,维修保养是不是反而更复杂?多了发动机还得考虑油耗、多种故障率……售后服务体系不得跟上?(这段先按下不表)
顺便跑题下,我前几个月去了一趟印尼,发现他们那边路况明显比我们这差不少,尘土多、坑洼多,尤其郊区路段没啥铺装。以这个环境来说,五菱星光730这种用料和底盘设定,还是挺合适的。不能光盯着高端SUV看,有时候耐操才是王道。而且那边许多司机还惯于侧滑门设计,方便装卸货,这车尾灯轮廓也挺耐看的,设计有点小用心。
我还记得那天我跟一个印尼车主聊起续航话题,他说:别看技术先进,车子要便宜又实用才够用,我们不追求一味的豪华,主要是能稳定跑。这话让我想起国内不少跑网约车的司机,说实话,车确实累,但能多挣一点就是好车。五菱这车在印尼能火起来,也算是适用性强,走的是务实路线。可怕的是,咱们国内有些老车主看到星光贵了,心里肯定难受——咱们价格没动,货却跑到别处赚了外快,这感觉就像自家媳妇儿跑了西天。
换个角度看这事,印尼市场这几年的新能源推进挺快,也不比咱们国内晚多少。五菱抢占市场先机挺重要,但这不禁让我想,国产新能源车未来出口路线是继续涨价寻求利润,还是走规模降低成本?毕竟现在外销车的标准和国内差别不小,适合当地口味的调整成本高,谁出这笔钱?这是否会阻碍国产车全球化的步伐?
对于我们日常用户,这种跨国版本的车,看着新潮,价格却像在闹别扭,心理落差挺大。真要叫我买,我还得琢磨续航和维修方便哪个更重要。你们会考虑像星光730这种进口新能源车吗?还是觉得国内买就好,出口车再贵也不过是一种别人的风景?(我猜测——也许越穷的市场更愿意买新能源,燃油车维护成本更高,不过没什么官方数据支撑,可能是我个人的感性判断)
最后留个小细节,我刚才翻了下印尼的几个车展视频,五菱展台前排了不少年轻人,问他们对新能源车的看法,有个女生说:我们这里空气挺糟糕,能用电车当然好,但价格真是个问题。这句话我听着挺扎心。新能源车进口价格高,综合下来谁买得起?我敢打赌,这也是五菱在印尼推插混和纯电双版本的一个策略,搞个选择困难症给用户,让他们自行权衡。
那么问题来了,你觉得国产车在价格和性能之间,究竟是该做B计划,还是硬干高端路线?这种策略到底能不能真正打开海外市场?我还真没结论,得看看接下来印尼市场的反馈了。
本作品由作者原创完成,内容由人工写作,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产生。 AI主要用于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和灵感拓展,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创作。
本声明旨在表达本作品的内容旨在信息交流和观点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 如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及作者信息。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