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亚迪又整活了。
秦PLUS DM-i,7.98万,纯电续航给你干到了128公里。
看到这个新闻的时候,我第一反应不是比亚迪牛逼,而是比亚迪不装了,摊牌了。它就是要用一个打十个,而且是那种不讲武德,上来就锁喉的打法。
如果说之前别的车企降价,是大家在餐桌上抢蛋糕,小米进来是把蛋糕连盘子一起端走。
那比亚迪现在这手,就是直接把餐厅的煤气罐给拧开了,然后点上了一根烟,笑嘻嘻地看着所有人说:我不过了,你们谁也别想活。
你仔细品品这个操作,7.98万,跟之前的入门版一个价。但之前是啥?55公里的纯电续航,一个堪称行为艺术的织物座椅,没有快充,一个传统得像我姥爷家炕头一样的档把。
现在呢?128公里纯电续航,给你快充,给你换上怀挡。
这叫升级吗?
不,这叫自爆。
这是典型的“掀桌子式竞争法则”,我用我最走量的车,打出一个让所有人都无法呼吸的价格,把一个原本属于10万以上车型的配置,直接按在8万块的地板上摩擦。
就问你怕不怕?
那些合资燃油车看了,估计当场就得大小便失禁。本来日子就不好过,天天被国产新能源按着打,现在倒好,人家连底裤都不要了,直接光着屁股上来打闪电战。什么轩逸朗逸卡罗拉,在这台移动的充电宝面前,就像是三个拿着木棍的原始人,在围观一台正在变形的终结者。
太阳看了都得一个趔趄。
讲真,我们来解构一下这台车。
它的设计,还是那张熟悉的龙脸,稳重,家用,甚至有点无聊。侧面那个16寸的小轮毂,看上去就像一个一米八的壮汉穿了一双38码的豆豆鞋,充满了荒诞的喜感。
它的内饰,那个10.1英寸的中控屏,官方说得天花乱坠,但我作为一个中年男人告诉你,那玩意儿就我张开的手巴掌那么大,黑边还巨宽,观感就那么回事。当然,能用,就是能用。支持车联网,能喊“你好小迪”,对于一个7.98万的插混车,你还想要什么?要自行车啊?
它甚至连主驾座椅都是手动调节。
但这一切重要吗?
不重要。
这就是典型的反技术崇拜。当价格低到一定程度,所有那些花里胡哨的“智能座舱”、“人机交互”、“Nappa真皮”都成了笑话。
我作为一个曾经真的拥有过特斯拉的人,我可以负责任地告诉你,很多时候,我们迷恋的那些科技,在绝对的性价比面前,一文不值。你以为你在买一个移动的智能终端,其实你只是在买一个能帮你省油钱的铁壳子。
比亚迪悟了,它彻底悟了。
它知道人民群众最需要的是什么,不是那个能看电影的大屏,而是每个月能实实在在省下来的那几百块油钱。
128公里的纯电续航,这是什么概念?
这意味着,只要你家里能充电,你在市区里开,基本可以告别加油站了。一周充个一两次电,通勤成本低到发指。这玩意儿简直就是一个压缩毛巾,平时用电跑,偶尔出个远门用点油(水),它就瞬间膨胀成一个全能的家轿。
这才是真正的用户痛点,一招鲜,吃遍天。
写到这里我突然觉得,我把比亚迪比喻成掀桌子的疯子,可能有点抬举它了,也可能有点侮辱疯子了。疯子至少还图个爽,比亚迪这操作,纯粹是阳谋,是降维打击。
它在用修仙小说里的逻辑来造车。
别的车企还在老老实实地打坐练气,研究怎么把“灵力”(技术)提纯,怎么把“法宝”(配置)做得更精致。
比亚迪直接找到了一个灵气极其充沛的矿脉(规模化生产+供应链掌控),然后开始批发“筑基丹”。
7.98万,就是这颗筑基丹的价格。
它不管你是什么门派的天才,也不管你有什么祖传的功法,直接一颗丹药喂下去,强行把你的修为拉到同一个水平线。
这让其他还在闭关苦修的道友们直接道心破碎,三体人看了都得当场气活过来。
你辛辛苦苦研究半天的发动机热效率,人家一度电几毛钱;你费尽心机调校的底盘,人家过个减速带反正大家一样颠。
讲真,这车就是个没有感情的通勤机器,完美,但也无聊透顶。
我突然想起来我楼下那辆落满灰的共享单车,感觉它的命运和那些即将被秦PLUS干掉的车型也差不多。
所以,你看,很多时候决定技术成败的,根本不是实验室里的参数,而是楼下菜市场门口那种最混乱、最不讲理的现实场景。
自动驾驶的终极奥义不在特斯拉,而在老头乐。
同样,插混技术的市场价值,也不在于它有多先进,而在于它能把价格干到多低。
比亚迪这一手,直接把插混车的门槛,从“改善型消费”打成了“刚需级消费”。
我靠,这还让不让人活了?!
以前你买个插混,可能还要纠结一下,现在7.98万,跟买个燃油车一个价,还送绿牌,还省油,你还纠结个屁?
但谁又在乎无聊呢?省钱就是最大的乐趣!
所以最后的结局是什么?
是所有友商,不管你是新势力还是老牌合资,都必须跟进。要么降价,要么增配,要么死。不存在第三条路。
大家一起卷,卷到最后都没有利润。
然后在行业的废墟之上,建立一个由充电桩和“工业垃圾”组成的新世界。
完美。
这就是属于比亚迪的,最朴素的商战。
要么成仙,要么成盒。
我们坚持新闻真实性、客观性,同时倡导正向价值观。如有内容调整需求,请提供依据以便妥善处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