津湾广场的立体停车库前,一辆5米长的轿车正试图挤进仅比车身宽10厘米的极限车位。新手司机额头沁出细汗,老司机也忍不住摇下车窗观察距离——这是中国车主再熟悉不过的"泊车焦虑症"。然而当这辆比亚迪秦L缓缓驶近车位,后视镜悄然自动折叠,车身如灵巧的舞者般精准滑入,轮胎与挡轮杆的距离分毫不差,全程仅需车主单手轻触屏幕。泊车完成后,中控屏跳出提示:"本次泊车节省空间8.2厘米"。
这场发生在7月11日天津的实景演示,揭开了比亚迪史上最大规模智驾OTA的序幕。此次升级覆盖王朝、海洋、腾势、方程豹四大品牌,而作为先锋车型的秦L双车(DM-i智驾版与EV版),通过天神之眼高阶智能驾驶系统进化出三大颠覆性泊车技能,将困扰用户多年的停车痛点转化为优雅的科技体验。
痛点终结者:三大场景化泊车革命
在天津体验现场,工程师在模拟车位旁竖起仅比后视镜宽3厘米的立柱。"传统自动泊车会判定空间不足,但我们的系统能主动创造空间。"随着演示启动,秦L的电动后视镜在泊入瞬间自动收折,车宽立即缩减15厘米。这项"窄车位自动收镜"功能针对中国常见的机械车位、老旧小区等极限场景开发,系统通过激光雷达与视觉融合感知,在0.2秒内完成折叠决策。
更令人称奇的是"车头泊入"模式。当模拟超市购物场景时,工作人员将秦L车尾紧贴墙壁,后备箱开启角度不足30度。"现在请体验装货。"主持人话音未落,车主轻点屏幕上的"车尾泊出"图标,车辆自动前移50厘米,后备箱空间豁然开朗。这项行业首创功能突破传统泊车逻辑,尤其适合充电桩靠墙、商场装卸区等特殊场景,现场媒体实测从触发到完成位移仅需12秒。
而针对"开门杀"痛点的偏置泊车功能,则展现出系统的人性化思考。当邻车压线停放时,秦L的环视摄像头自动识别障碍物位置,车主可在中控屏自由选择靠左/居中/靠右停靠。实测中选择"左侧偏移"模式后,驾驶侧车门与邻车间距从23厘米扩大到42厘米,完美规避开门碰撞风险。这套系统已学习超过300种复杂车位数据,甚至能识别消防栓、立柱等低矮障碍物。
全球首个L4级泊车承诺:兜底背后的技术底气
"所有天神之眼用户,智能泊车事故损失我们终身兜底。"比亚迪在7月9日的宣言震动行业。在天津活动现场,技术负责人指着测试车顶的激光雷达组解释:"我们敢承诺,是因为系统达到ASIL-D功能安全等级,冗余控制器每秒进行5000次交叉验证。"
这份承诺的含金量在于:当行业普遍将泊车能力定在L2级(需驾驶员监控)时,比亚迪通过天神之眼系统实现特定场景的L4级自动驾驶。其核心是五重安全架构——双NVIDIA DRIVE Orin芯片提供508TOPS算力,5个毫米波雷达与12个超声波雷达构成360°感知网,高精地图定位精度达厘米级,电子电气架构实现制动、转向、电源的三重备份。
更值得关注的是兜底细则:不设赔偿上限、覆盖全生命周期、不影响次年保费。这意味着当系统在自动泊车中发生剐蹭,用户无需联系保险公司,比亚迪售后将直接提供免费维修及代步车服务。现场展示的赔付案例显示,有用户在地库泊车时因系统误判导致轮毂擦伤,24小时内便完成全额理赔。
工业奇迹再进化:科技平权的践行者
泊车革命的背后,是秦L系列持续推动的技术普惠。去年搭载第五代DM技术的秦L DM-i开创"油耗2时代",如今其智驾版将高阶自动驾驶下探至9万级市场。而秦L EV更以11.98万元起售价,打包CTB电池车身一体化、五连杆悬架、前备箱等30万级配置。此次OTA后,双车同步新增行车场景增强功能:环岛通行时系统自动计算交织车流间隙;窄路掉头可记忆前轮转向角度;高速施工路段能识别临时标线实现安全变道。
在天津海河畔的试驾路线中,秦L EV演示了升级后的预瞄功能:当检测到前方车辆加塞,系统通过毫米波雷达预判0.3秒内的轨迹变化,自动触发双闪警示灯并轻微制动保持安全距离。这些功能与天神之眼系统深度耦合,使整车智能驾驶域控制器利用率提升至92%。
随着首批用户陆续收到OTA推送,有北京车主在社区分享:"老小区树池旁的畸形车位,以前停三次才能成功,现在手机app上一键泊入。"这种进化印证着比亚迪技术人员的观点:真正的智能不应是实验室参数,而是让新手司机在雨夜地库从容倒车时扬起的微笑。当科技的温度渗透至用车生活的毛细血管,汽车便从钢铁机器进化为懂你所难的出行伙伴。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