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家在沈阳或者对汽车新闻比较关注的朋友,可能都听说了这么一件事:沈阳航天三菱发动机制造有限公司,这个名字听上去就很有分量的老牌企业,悄悄地把厂门口的牌子给换了,现在叫“沈阳国擎动力有限公司”。
这不只是换个名字那么简单,这背后标志着日本三菱,这个曾经在中国汽车市场呼风唤雨的巨头,彻底结束了它在中国的发动机合资生产业务。
很多人都觉得挺突然的,一个这么大的品牌,怎么说退就退了?
四十年的辉煌,怎么好像一下子就塌了?
这事儿说起来话长,但理一理脉络,其实一切都有迹可循。
要说三菱当年有多厉害,那得把时间倒回到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和本世纪初。
那个时候,咱们国家自己的汽车工业才刚刚起步,底子还很薄。
想造一辆车,车身、底盘这些还好说,最难、技术含量最高的就是发动机,那可是一辆车的心脏。
当时咱们的自主品牌,像是长城、比亚迪、奇瑞、华晨这些,现在都是响当当的大佬了,可在那个年代,它们都面临着一个共同的难题:没有成熟可靠的发动机用。
就在这个节骨眼上,三菱带着它的发动机技术来了。
三菱当时向中国市场输出的,主要是像4G6系列、4A9系列这些发动机。
这些发动机技术成熟,结构简单,关键是皮实耐用,不容易出毛病,维修保养也方便。
对于刚刚起步、需要控制成本和保证产品稳定性的中国车企来说,这简直就是雪中送炭。
于是,一个非常壮观的景象出现了:你走在路上,看到的十辆国产车里,可能有七八辆的发动机盖下面,都躺着一颗“三菱心”。
沈阳航天三菱和哈尔滨的东安三菱两家工厂,在最火爆的时候,一年能生产超过八十万台发动机,几乎撑起了当时国产车发动机市场的三分之一。
可以说,没有三菱在那个年代提供的技术支持,咱们的自主品牌不可能发展得这么快。
除了卖发动机,三菱自己的车也很有名,特别是帕杰罗,外号“山猫”,那在越野圈里就是神一样的存在,是无数男人心中的梦想座驾。
然而,花无百日红,再辉煌的企业也怕走错路。
三菱的下坡路,大概是从2000年那次著名的“刹车门”事件开始的。
当时,三菱承认帕杰罗的刹车系统存在设计缺陷,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大规模召回。
这件事在中国市场引起了轩然大波,大家一下子就对“日本制造”的可靠性产生了怀疑。
这就像一个人的信誉破产了,再想建立起来就难了。
口碑的崩塌,是它在中国市场遇到的第一个大跟头。
如果说产品质量问题是外伤,那三菱内部的管理问题就是更要命的内伤。
很多和三菱合资企业打过交道的人都说,日本总部的管理体系太官僚、太僵化了。
举个例子,中国的合资公司想根据市场反馈,改一下车灯的造型,这么一个小小的改动,需要把方案层层上报到日本东京总部,等那边开会研究、审批通过,一套流程走下来,三个月都算快的。
大家想想,中国的市场变化多快啊,三个月时间,国内的竞争对手可能都推出一款新车型了。
这种慢半拍的节奏,让三菱完全跟不上中国市场的步伐,一次又一次地错过了发展的黄金机会。
后来,三菱被雷诺-日产联盟收购,本以为能背靠大树好乘凉,结果没想到卷入了更复杂的内部斗争。
联盟内部资源分配不均,日产和雷诺才是主角,三菱在里面就像个不受重视的“干儿子”,拿不到足够的新车研发资金。
这就导致了一个恶性循环:没有钱研发,就没有新产品;没有新产品,销量就上不去;销量上不去,就更没有话语权,更拿不到钱。
所以我们看到,当所有车企都在拼命搞电动车、搞智能化的时候,三菱憋了半天,最后拿出来的所谓全新电动车“阿图柯”,居然就是把广汽埃安V换了个标志。
这种毫无诚意的“换壳”行为,自然被消费者看在眼里,骂声一片,大家觉得这是在敷衍中国市场。
最致命的一击,来自于它曾经的学生们。
就在三菱固步自封、吃老本的时候,那些曾经依赖它发动机的中国自主品牌,一个个都成长起来了。
比亚迪搞出了DM-i超级混动,在新能源市场杀疯了,现在谁买车还先看三菱?
长城汽车有了自己的柠檬平台和蜂巢动力,技术和油耗表现都比老旧的三菱发动机强得多。
奇瑞、吉利也都有了自己当家的动力技术。
当年的学生们都学会了自己造“心脏”,而且造得越来越好,自然也就不再需要三菱这个老师了。
三菱最大的价值——发动机技术,就这样被市场淘汰了。
市场是现实的。
当三菱的发动机不再有竞争力,当它的整车产品又跟不上时代,它的结局也就注定了。
沈阳的发动机工厂,从前几年还能一个月生产两万台,到今年全年产量可能都不到二十万台,生产线大部分时间都闲置着,工人们上班都没什么活干。
长沙的整车厂去年已经停产,现在连最后的“心脏”基地也停跳了。
一个时代就这样落幕了。
对于那些三菱的老车主来说,这个消息更不是滋味。
有位开了快二十年帕杰罗的老车主说,现在想找个能正经修他这车的4S店都难,配件也越来越不好找。
二手车市场更是惨淡,前两年还能卖个五六万的欧蓝德,现在可能三万块钱都没人愿意接手。
一个品牌的退出,留给市场的,除了唏嘘,还有给消费者带来的一系列后续麻烦。
回顾三菱在中国这四十年,它确实为中国汽车工业的早期发展做出了贡献,这一点我们不能否认。
但它的失败,也给我们所有人提了个醒:在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没有任何一家企业可以躺在功劳簿上睡大觉。
不管是多大的巨头,一旦思想僵化,跟不上市场的节奏,不尊重消费者,最终都难逃被淘汰的命运。
三菱的离开,不是一个简单的商业事件,它更像是一个时代的注脚,标志着中国汽车市场已经从“引进来”彻底走向了“自主创新”的新阶段。
咱们自己的品牌,已经真正强大起来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