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迪也要“落草”了?
提到奥迪,脑海里蹦出的词儿可能是“公務”、“持重”,甚或有点“暮气沉沉”。
可眼下,奥迪也玩起了“丐版”,还是款电驹E-Tron GT,起跳价就直奔10万刀。
这事儿听着是不是有点玄幻?
要知道,这可是奥迪啊,曾几何时“润物无声的奢华”的代名词,现在也得纡尊降贵,扎进电车市场的“肉搏战”了?
新家伙亮相,骨子里透着奥迪一贯的家族式基因,但边边角角做了微调,譬如堆砌了更多的墨色饰件,车屁股上的徽标也给撸掉了。
咋说呢,有点“深藏功与名”那味儿。
纵然是丐中丐,但Quattro四驱系统还在,每个车轴上都杵着电机,这份诚意尚可。
不过,2359公斤的体重,还是让人略感汗颜。
要知道,它比S版苗条了30公斤,但依然是个“重量级选手”。
97.0千瓦时的电芯,WLTP工况下能飙622公里,续航勉强及格。
并且,E-Tron GT支持320kW的超充,在乌托邦式的理想境况下,十分钟能补能285公里,电量从10%到80%只需一盏茶的功夫。
这速度,赶趟儿喝杯手冲的时间了。
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市场的起价是108900欧元,比S版便宜了17100欧元。
但啼笑皆非的是,保时捷的Taycan 4反而更亲民,只要107300欧元,单电机后驱版更是只要102600欧元。
这下,奥迪有点尬住了。
自家兄弟阋墙,价格反而更诱人?
美利坚合众国的定价尚未敲定,但S版的零售价是126795美元起,估摸着丐版E-Tron GT也得六位数。
权当参考,2026款Taycan 4售价106450美元。
这么一盘算,奥迪这“丐版”,着实不菲。
问题来了,奥迪为嘛要捣鼓出这么一款“丐版”?真能“杀”得过保时捷么?
实则,这背后是整个汽车产业都在遭遇的转型阵痛。
在燃油车的黄金年代,奥迪仰仗技术和牌面,日子过得风生水起。
但到了电动车纪元,游戏规则重塑了。
特斯拉、比亚迪这些后起之秀,靠着技术革新和成本把控,扶摇直上。
奥迪要是还端着范儿,怕是要被时代的车轮碾碎了。
是以,推出E-Tron GT丐版,是奥迪应对市场嬗变的一种试水。
一方面,降维打击,揽聚更多潜在客户;另一方面,秀肌肉,力证自己也能玩转电动车。
但问题也接踵而来。
奥迪的品牌溢价,还能否撑起如此高昂的身价?
在电车领域,消费者更看重的是硬核技术、续航里程和充电效率,还是金字招牌?
如果价格不占优,消费者何必独宠奥迪,而不去拥抱特斯拉或者保时捷?
再往深处咂摸,汽车产业的价格混战,最终谁能渔翁得利?
是消费者么?
或许是,但也不尽然。
价格战的背后,往往是企业利润的萎缩,甚或是亏损。
长此以往,这于行业的蓬勃发展而言,无异于釜底抽薪。
企业或许会为了节衣缩食,牺牲质量和服务。
消费者看似得了蝇头小利,但弄不好会付出更大的代价。
当我们路径依赖般地将症结归咎于“市场竞争”时,是否忽视了更为隐晦的症结?
例如,电池技术的掣肘、充电桩等基础设施的欠缺,以及消费者对电动车的接受度。
这些问题不迎刃而解,单靠价格战,只能是饮鸩止渴,按下葫芦浮起瓢。
归根结底,奥迪的“丐版”E-Tron GT,不仅仅是一辆车,更是汽车产业转型的一个切面。
它折射了市场的惶恐不安、企业的负隅顽抗,以及消费者对未来的憧憬。
它终将功成名就,亦或是铩羽而归,现在盖棺定论还为时尚早。
但至少,它让我们领略到,即便如奥迪这般的百年老店,也得放下身段,积极拥抱变局。
这本身,就是一件值得玩味的事情。
全部评论 (0)